繼美國後,荷蘭情報部門周二(4月30日)發表的年度報告中,亦點名中國和俄羅斯的網絡攻擊行為,或威脅到整個歐洲的安全。有網絡人士指出,除非切斷一切與網絡有關的活動,否則黑客總會找到漏洞發動攻擊竊取資料。大陸有異見人士則相信,隨著這類報告越多,西方國家對中國的戒心越大,最大的影響將是有意到海外發展的企業。(文宇晴 報道)
美國接連有報告點名中國﹑俄羅斯的網絡攻擊等活動,對美國構成威脅。荷蘭軍事情報與安全局(MIVD)周二發表的年度報告中,亦點名中國和俄羅斯頻密發動具攻擊性的網絡間諜活動,竊取和收集荷蘭的軍事科技,威脅到荷蘭與整個歐洲的國家安全,情況令人擔憂。
MIVD在報告中表示,去年發現的幾宗網絡間諜案中,中國和俄羅斯是主要被調查的國家。其中有關中國部份的內容,指出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令中國企業在世界各地以購買或建造港口﹑鐵路基礎設施方式,積極把經濟﹑政治﹑軍事﹑網絡﹑安全和情報活動緊密相連。中國的網絡攻擊不僅是針對國防供應商,例如電信部門、大學、研究機構、醫療機構、生物技術、高科技產業等,也是MIVD重點關注的目標。
網絡作家周曙光指出,隨著電腦的普及,政府部門便把公文轉移到電腦處理,這種趨勢亦在不同領域普及。只要成功發動網絡攻擊,便有機會取得相關資料。即使防火牆或安全級別提升至最高,黑客總會找到漏洞,同時,漏洞也會隨即被修補。
周曙光說︰網絡安全這個話題是個動態性的概念,也就是說沒有永遠的安全,所以一定會有新漏洞出現,並且有新的安全問題被發現。所以透過網絡攻擊確實可以拿到很多政府﹑銀行的資料,或是影響到國家安全的資料。所以我覺得這個趨勢一定會增加,特別對中國來說,是有能力發動這樣的網絡攻擊。
安徽合肥異議人士沈良慶表示,若點名中國和俄羅斯這些網絡間諜活動越多,其實影響最大的是有意到海外發展的企業,被拒諸門外或中斷合作的情況將會越來越多。要解決這個問題,中國政府責無旁貸,有必要以行動挽回國際信心。
沈良慶說︰過去西方國家與中國打交道的時候,應該也知道有這些事情。但為了跟中國做生意,因為對中國有需要,所以過去不說。隨著這類的報告越多、指控越多,(西方國家)過去覺得有個大買家是好事,但是這種涉及到安全的指控越來越多,戒備性必定會提高,我覺得對於中國企業在海外的發展肯定是不利的。我想在這方面,中國政府也有責任。
報告亦提到,伊朗、朝鮮、巴斯基坦和敍利亞等國,在荷蘭及其他西方國家收集資訊和產品,為自己研發武器之用。
早在4月初,荷蘭情報機構公共安全情報局(AIVD)發表年度報告,已經表示荷蘭不應該依賴中國的設備,更建議政府不要使用常受黑客攻擊國家所提供的網絡技術和設備,因為將會影響到國家建設5G網絡。報告發表僅幾天時間,有荷蘭媒體報道,荷蘭半導體設備製造商阿斯麥(ASML)公司的中國員工竊取了公司機密,導致該公司遭受數億美元的損失。報道指阿斯麥公司經調查,發現被竊取的技術洩露給中國政府,但並未有發現中國政府參與的確鑿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