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的手機代工企業,台灣的鴻海集團正逐步在中國境外提高產能。外電報道,鴻海的董事長劉揚偉表示,「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日子已經完結」。在國內,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提出「雙循環」經濟政策,也就是在貿易保護主義、全球經濟下坡之中,中國經濟須以內循環為主。有分析就指,中共鼓吹「內循環」是北京嗅到美中衝突的危險信號,將「內循環」當成中國經濟備戰、對可能脫鉤西方經濟來提早布局。(方德豪/霍亮喬 報道)
彭博的報道說,鴻海旗下的富士康將提升在海外生產的比例,正計劃將生產線分拆至印度、東南亞或美國。蘋果的業務佔到鴻海營收一半。目前鴻海以中國為基地生產iPhone手機、Dell電腦、任天堂Switch遊戲機等各類電子產品。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在業績發布對傳媒表示,該些產品去年6月在中國境外的產能為整體25%,目前在中國境外已提升為30%,未來比例會逐步增加。劉揚偉指,產能遷移是為避開美國對中國貨實施的關稅,減低進入美國的成本。
不過,鴻海科技集團周四(13日)透過官網聲明,指其對全球產業趨勢看法,被《彭博》過度解讀,標題誤導曲解。
在中國,以散戶為主的中國股民湧向「內循環」概念股。 彭博社報道指出,其中國防、消費、衛星股最近的表現強勁。如中國航發動力自6月底來上漲102%、瀋陽飛機工業漲101%、中航航空電子系統漲45%、中國衛通漲27%。
報道指,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習近平提出「雙循環」經濟政策,也就是在貿易保護主義、全球經濟下坡之中,須以內循環為主,發揮中國內需市場巨大的優勢;外循環為輔,即減低但保持西方供應鏈互動。
中共中央政治局將在10月開會討論下個5年計劃,屆時具體支持內需的政策可能出爐,花旗觀察的措施包括:降低所得稅、增加社會保障金來提升家庭收入;改善醫療覆蓋率以減少預防性儲蓄;以土地改革釋放農村財富。花旗集團(Citigroup)經濟學家上周日(9日)報告指出,中國去年私人消費佔GDP比例為39%,無論跟新興市場或G20相比都偏低,美國此一比例更超過三分之二。
《華爾街日報》也引述中國官員說法,指轉向「 內循環」是因為北京意識到與大部分先進國家的緊張關係將會持續下去;習近平新發展戰略的目標是讓中國大幅降低對外國公司、外國技術和外國市場的依賴。
中國官員表示,鑑於華為、字節跳動等中企在海外市場面臨越來越大的阻力,這項新政策也變得愈發緊迫;「內循環」概念的細節還不明確,詳細政策將在10月份召開的中共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上敲定,屆時約370名中共高層官員將討論2021年開始的新5年經濟藍圖。
現旅居美國的中國問題專家鄧聿文在德國之聲中文網 評論文章指出,習近平提出「內循環」,也意味北京意識到中國經濟可能要被迫與外部、特別是西方國家脫鉤而獨自孤立發展,因此需要提早布局;從美國對中國制裁來看,似乎沒有底線,不排除未來兩國全面脫鉤,「一旦走到這一步, 全球主要經濟體以及同中國有密切貿易往來的多數國家 ,就不得不選邊站」。
鄧聿文認為,假若全球主要國家都站在美國一邊,「屆時外需急劇萎縮,對中國就會形成非常大的衝擊,進而危及中共統治,所以與其那時手忙腳 亂,被動應付,不如現在尚有空間時主動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