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劇帶動小粉紅喊英國歸還文物 本台證劇中茶壺乃當代藝術品

0:00 / 0:00

中國網絡短劇《逃出大英博物館》近日爆紅‎,講述一件由大英博物館收藏的中國「玉壺」,化身成年輕女子,想要回到中國的故事。影片再次掀動中國網民的情緒,高呼要大英博物館歸還中國文物。然而影片的主角「玉壺」其實是在2011年製作的現代藝術品,並非年代久遠的「中國文物」。

「家人,我在外面流浪了好久好久,我迷路了,我不知道怎麼樣找到回家的路……」一連三集,名為《逃出大英博物館》的中國網絡短劇,自8月底發布後迅速爆紅,短短一周已有3億人次觀看,也使要求大英博物館「無償歸還中國文物」的討論,被推上風口浪尖。

影片講述一個「中華纏枝紋薄胎玉壺」,化身年輕女子「逃出大英博物館」,懇求影片男主角把她「帶回中國」的故事。中國年輕網絡博主「煎餅果子」和「夏天妹妹」,聲稱花了三個月時間,在英國實地拍攝和製作這個影片系列。網紅和官媒一唱一和,挑動網民向大英博物館索要文物。

影片得到中國官媒加持,《人民日報》、《央視新聞》紛紛專訪創作團隊,並盛讚:「我們很欣慰的看到,當下中國年輕人對歷史和傳統的熱情,對文化傳承和保護的重視。 」而在中國網絡上,不少網民捶胸頓足、咬牙切齒地說「我要哭死了啊」、「滿滿的民族認同感」; 「一定要把屬於中國的拿回來」、「英國博物館是世界第一強盜」。

影片同時紅到英國,《英國廣播公司》(BBC)、《每日電訊報》(The Telegraph)和《獨立報》(The Independent)等傳媒,都相繼報道事件。

影片主角非「文物」 而是2011年製工藝品

本台上周五(8日)在大英博物館,找到影片的主角「中華纏枝紋薄胎玉壺」,展板清晰寫明,玉壺是在2011年製成。現場一位操普通話的導遊,也向團友介紹這件近日熱爆網絡的展品。

導遊說:這是個當代的技術。甚麼意思?2011年蘇州人俞挺設計的,當時俞先生賣給了一位收藏家。過了幾年,大英博物館聽說有這個薄胎玉壺,就有意收藏,然後就從收藏家手中買過來,更重要的是,這種薄胎技術,其實不是中國人的技術,而是來自印度。

翻查中國傳媒的報導,這個玉壺是蘇州玉雕大師俞挺在2011年製作的現代藝術品;2017年獲大英博物館購藏,當時俞挺更親手將其放進展櫃,顯然不是年代久遠的文物。而這種「薄胎工藝」,也是源自於印度北部的莫卧兒帝國。

中國傳媒《南方周末》發文,質疑《逃出大英博物館》的團隊「混淆文物與工藝品,賺取愛國流量,真的好嗎?」

《環球》率先出手狙擊大英博物館

無獨有偶,在影片發布前幾天,中共喉舌《環球時報》就在社評率先喊出「請大英博物館無償歸還中國文物」。社評提到大英博物員工監守自盜,使2000件藏品不翼而飛,批評大英博物館在管理和安全防護上存在漏洞。文章又聲稱,大英博物館的中國文物,大多是當年英國趁火打劫,甚至直接劫掠或盜取得來。值得留意的是,這篇文章發布的時機,也正值英國外相祁湛明訪華前夕。

記者:呂熙 責編:李榮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