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新政府剎停大學言論自由法案 據報因大學憂開罪「獨裁政體」
英國工黨上場不足兩個月,就「剎停」上任保守黨政府在去年通過的《高等教育(言論自由)法案》。英國教育部發言人向本台表示,法案可能令學生曝露於有害及仇恨言論、為大學帶來風險,因此暫緩執行。然而英國《電訊報》引述文件,指有英國高校憂慮法案影響她們與「獨裁政體」的關係。有評論認為,法案是針對中國在英國學界的影響力,但中國是不少英國高等學府的重要收入來源,故暫緩法案以免得罪中國。
法案原定8月實施 工黨上台急剎停
英國國會去年通過《高等教育(言論自由)法案》(Higher Education (Freedom of Speech) Act 2023),要求英國高等院校及其學生會保障校內言論自由,確保教職員、學生及訪客,不會在校園內因發表爭議性觀點而被追究責任,違反者可被罰款。法案在當時由保守黨控制的下議院通過,經上議院通過及王室御准(Royal Assent)後原定於8月實施,設有機制讓師生及訪校嘉賓,在院校內感到言論自由受壓時進行申訴。
但經歷政黨輪替,工黨上台後形勢180度改變。英國教育大臣方佩芝(Bridget Phillipson)月初剎停法案實施,更考慮廢除法案。當局聲稱,一旦法案實施及被應用後,龐大的法律開支及罰款恐對弱勢群體及高等學府不利。
《電訊報》:院校憂法案影響其與「獨裁政體」關係
不過英國《電訊報》引述法律文件,指有院校憂慮法案實施會影響英國高等院校與「獨裁政體」(authoritarian states)的關係;由24間英國研究型大學組成的「羅素大學集團」(The Russell Group)早前亦曾警告,法案實施後,英國高等院校在海外的分校營運可能面臨困難。
根據本台統計,目前英國至少有6間大學在中國設有分校,另有7間大學在香港開辦課程。
智庫:立法原意圖阻英大學設海外分校
今年3月,隸屬英國教育部、主要負責監管高等院校的學生辦公室(Office for Students)曾向23間英國大學發信,要求該批院校為收入大減準備應對方案。英國智庫「英中透視」(UK-China Transparency)主席盾君山(Sam Dunning)向本台表示,法案其中一個目的,是阻止英國大學在海外設立分校及關閉英國國內的孔子學院,而中國目前是不少英國大學的重要收入來源。
國際關係學者:若法案實施 孔子學院教材或被挑戰
國際關係學者黃偉國認為,法案一旦實施,設於英國大學的孔子學院有可能會成為被挑戰的對象,或危及大學財政,所以引起大專院校的憂慮。
他說:「如果有學生,他可以拿著一份(孔子學院)教材,然後就說你這份教材是偏頗的,那為甚麼學校可以容許一份破壞英國核心、自由民主、人權價值的教學材料,在學校裡面橫行霸道、大模廝樣的?那是不是都可以令到大學會很尷尬?甚至大學如果輸了這個官司的話,會不會也都導致大學,會有一個名譽或甚至金錢上的損失?」
中國為英高校重要收入來源 黃偉國:英國無力與華脫鈎
根據統計數字,2021至2022學年,至少有15萬大陸留學生在英國升學,加上開辦海外分校及課程的收入,以及中國透過不同渠道的捐獻,黃偉國認為,不難理解為何英國大學不敢開罪中國。
黃偉國說:「似乎好像中國學生的吸引力真的比較大,也都令到這些在英國高等院校的領導層不思進取,繼續可以這樣說是依賴著這些中國學生的養分。都形成了一個我可以這樣說,比較貪腐的既得利益群體,也都有能力向政府施壓,要求政府對於中國,譬如透過孔子學院或者領事館,去到干預學術自由來說,是要『隻眼開隻眼閉』。」
黃偉國認為,工黨上場僅個多月時間,單以今次事件為例,就一口咬定工黨會「出賣英國」似乎有些「言過其實」。他又指,英國無論在國勢及國力上,均無力與中國「脫鈎」,所以要繼續採取「厚著臉皮扮溝通」這種比較「虛偽」的外交姿態。
英國教育部發言人回覆本台時表示,局方堅定守護言論及學術自由,但去年通過的法案對英國世界級大學帶來嚴重負擔的風險。發言人指,法案可能令學生曝露於有害及仇恨言論當中,所以新教育大臣上任後決定暫緩法案實施,考慮下一步行動,以保障各方利益。
記者:梁銘康(英國) 編輯:施芷珊 網編:畢子默
----------
在香港開辦課程的英國大學:
University of the Arts London (UAL)
Edinburgh Napier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the West of England, Bristol
Middlesex University London
University of Plymouth
University of Hull
University of London
University of Northumbria
在中國開設分校/戰略合作的英國大學:
University of Glasgow
Lancaster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Liverpool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Queen Mary University of London
Queen’s University Belf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