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與烏克蘭的緊張關係不斷升級,俄羅斯已在俄烏邊境附近集結10萬大軍。美國、英國、加拿大先後宣布,撤走駐烏克蘭基輔大使館外交人員及家屬。西方發出制裁威脅,同時北約盟國進行軍事部署,美國總統拜登表明,一旦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美國會考慮直接制裁俄羅斯總統普京。學者分析,俄方估計西方反應較軟弱,現時有機可乘,一旦俄烏開戰,西方出兵援助機會不大。至於中國雖與俄方友好,但今次扮演甚麼角色?分析認為,烏克蘭在「一帶一路」上扮演過重要角色,中方正採取中立態度,目前主要強調以和平手段及對話解決。
美國總統拜登在當地時間周二(25日)指,一旦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將是繼二次世界大戰後最大的侵略行動,且將造成「巨大後果」,美國會考慮直接制裁俄羅斯總統普京。值得留意的是,美國以往鮮有直接制裁外國領導人,只有委內瑞拉總統馬杜羅(Nicolas Maduro)、敘利亞總統巴沙爾(Bashar al-Assad)等曾被制裁。
拜登:無意派遣美軍入烏克蘭
美國周一(24日)已下令8500名士兵進入高度戒備狀態,準備支援北約。不過拜登周二被問及會否在烏克蘭附近部署美軍,他稱這視乎普京的行動,但強調無意派遣美軍入烏克蘭。
拜登說:我們無意將美軍或北約部隊調派到烏克蘭,但正如我先前所說,若他(普京)有所行動,將引發嚴重經濟後果。
就美國提出對普京採取制裁,俄羅斯克里姆林宮發言人佩斯科夫(Dmitry Peskov)指,因為俄羅斯高級官員被禁止在國外持有資產,因此對普京個人實施制裁不會對他造成傷害,反而會「造成政治上的破壞性」。他又批評,美方無論在信息或實際行動上,都加劇烏克蘭周邊緊張局勢。俄軍也宣布,開始在靠近烏克蘭的南部軍區舉行演習,涉及6千多名軍人,俄方稱這次演習為「戰備檢查」。
烏克蘭:東部局勢仍在控制之中 呼籲民眾保持鎮定
烏克蘭方面,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在視像錄影講話中強調,烏克蘭東部的局勢仍在控制之中。他呼籲民眾保持鎮定,並指西方國家從駐基輔大使館撤出,並不意味衝突即將發生。澤連斯基又說正加緊安排跟俄、德、法三國領袖會面。
烏克蘭國防部長列茲尼科夫(Oleksii Reznikov)表示,日前已經成立烏克蘭領土防衞部隊指揮部,武裝力量增加1.1萬人。他續指,美國向烏克蘭提供的第三批軍火援助,於周二運抵烏克蘭,當中包括標槍式反戰車飛彈及發射器等軍事設備。
分析:俄方估計西方反應較軟弱 現時有機可乘
俄烏的矛盾並非一日之寒,為何雙方緊張局勢近日突然加劇?香港城市大學退休政治學教授鄭宇碩周三(26日)接受本台訪問,他指出,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企圖一直存在,適逢現時烏克蘭政治形勢的變化,例如政府支持度低、經濟差、並無一致抗拒外來干預等,加上俄方估計西方反應較軟弱,因此加快進一步實施企圖,如建立親俄政權及實施「格魯吉亞模式」等。另一方面,從地緣政治層面上,俄方要回應日益嚴峻的國家安全威脅,尤其是北約進一步向東擴張。
鄭宇碩說:1991年蘇聯崩潰,解散了華沙公約組織,期待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也解散。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不但不解散,過去更吸納(蘇聯)以前在東歐的盟國,更想伸展到以前蘇聯的加盟共和國。北約的勢力去到俄羅斯邊境,普京不能接受。所以緊張形勢一直也有,現在情況有些變化,普京認為機會較好,有機可乘。
鄭宇碩:俄烏若開戰 西方出兵援助機會不大
俄方以軍事手段改變烏克蘭疆界,在不遵守基本原則的情況下,對歐洲安全帶來衝擊。但鄭宇碩估計,西方出兵援助機會不大,因為從地緣政治及地理形勢來看,西方國家運送軍隊、空投物資等都面臨挑戰,俄方增兵相對容易,加上烏克蘭軍戰力不強,更有內戰成份,烏克蘭東部部分國民都支持俄羅斯立場。
雖然中俄關係較友好,但外界都關注「一帶一路」項目的運輸剛好會經過俄烏衝突地區,那麼對中國來說是得是失?鄭宇碩分析指,中俄關係好轉,彼此有默契,例如中方反對北約東擴,俄方支持中國對台灣的立場,但在這次議題上彼此用力的地方有限。
鄭宇碩說:中國來說,也看到美國與西歐盟國欠缺一個強硬有力的立場。當然大家也關心「一帶一路」,一路延伸到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特別是哈薩克斯坦一路到烏克蘭、白俄羅斯等地方。這些地方出現政治經濟動亂,對中國投資也有影響。
王家豪:烏克蘭在一帶一路上扮演過重要角色 中方正採取中立態度
曾撰寫《俄羅斯「向東轉」:東亞新勢力?》一書的莫斯科國立國際關係學院博士生王家豪,周三對本台指,中國官方一直沒有對一些揣測,如中俄同制衡令美國在烏克蘭及台海要雙邊作戰等,作出明確表態。中國目前對烏克蘭問題較完整的取態,都只是說以和平手段及對話解決。
王家豪說:烏克蘭在「一帶一路」上曾經扮演過重要角色,是連接中國及歐洲的其中一個樞紐。其實中國與烏克蘭很早已經,即約十年前已建立一個戰略夥伴關係。烏克蘭在蘇聯地區是中國的第三大貿易夥伴,當中國在烏克蘭有利益時,她(中國)可以怎樣與俄羅斯斡旋,(目前)和以往一樣正採取中立的角色。
「諾曼第模式」會談或成破局關鍵
至於現時俄烏北約會否有機會破局?王家豪認為,外交手段仍存在,俄羅斯、烏克蘭、德國和法國的代表將於周三(26日)在巴黎舉行「諾曼第模式」會談,及美國將於本周對俄方安全要求提出書面答覆,也值得留意。
北約成員國試圖以外交手段處理
另一方面,北約成員國之一的法國和德國,則試圖透過外交手段處理烏克蘭危機。德國總理奧拉夫.舒爾茨( Olaf Scholz )和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周二(25日)在柏林會晤,舒爾茨呼籲俄羅斯採取「明確步驟」以緩和緊張局勢,並強調「如果侵略的話,就會遭到報復,代價會非常高。」馬克龍也指出,周五(28日)將與普京通電話,釐清俄羅斯對烏克蘭的意圖。
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Jens Stoltenberg)周二表示,北約認為目前仍有利用外交手段為烏克蘭局勢降溫的可能。北約在上周曾表示,將就俄羅斯提出的安全要求發送書面草案回應。
記者:淳音 責編:李世民 網編:劉定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