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分析联合国会员投票倾向 与中国一致性高过美国
2024.11.21
欧洲暨全球经济研究所「布鲁盖尔」(Bruegel)分析联合国50多年来的全体投票行为,发现会员国多数较为倾中,当中包括欧洲,但习近平上台后来自欧盟的会员国与中国的一致性大减。
研究分别从言语(words)和行为(deeds)两方面入手,前者主要是梳理中国的倡议在联合国文件中被提及的次数,后者则统计自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联合国会员以来,联合国5200次全体会员国投票行为与美、中立场的一致性。
报告指出,美中两国在联合国的投票中逾八成立场不同,而依据研究设计的指标计算分数后,各会员国与中国投票的一致性介于0.6至0.8之间,与美国的一致性则在0.2至0.5之间。
俄罗斯及「全球南方」133国组成的「77国集团」(G77)与中国立场的一致性,明显高于全体平均数,但值得注意的是,在2004年到2013年间,来自欧盟的会员国与中国投票一致的分数曾高达0.7,之后却持续下跌到0.55至0.61之间,反映自习近平担任中国国家主席后,欧盟的倾向开始与过去不同。此外,当美中两国投票立场不同的时候,有八成情况显示欧盟27个成员国中,多数都站在美国一边;从收入高低更能反映联合国会员对美、中立场的倾向,收入愈高的国家,投票倾向愈接近美国,相反则愈接近中国。
论述提及美国「不成比例地高」
另外,负责研究的3位学者观察到,中国近5年积极提出全球性的倡议,「代表了中国外交政策从克制趋于强硬」;在中国各种倡议中,「一带一路」在联合国正式文件被引述近千次,不但远超「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习近平自2021年起连续3年所提出的国际诉求,也超过了西方国家所提出的全球反恐论坛、移民问题全球契约等倡议。
研究还发现,中国倡议在联合国文件中所引述的,几乎都是自己提出来,自我中心的论述现象比其他国家鲜明;另一特殊现象是中国倡议的相关论述「不成比例地高度提到美国」,反映中国一直最在乎美国。
编辑:李向阳(台北) 网编:陈家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