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長見美駐華使指要穩定中美關係 學者:兩國關係回暖仍不樂觀
中國外長秦剛與美國駐華大使伯恩斯(Nicholas Burns)在北京會面,秦剛指要避免中美關係「螺旋式下滑」,促美國深刻反思,推動兩國關係重回正軌。外交部隻字未提伯恩斯的說法或回應。學者對中美關係回暖仍不樂觀,認為中國此言只為樹立正面的國際形象。但也有學者認為,中國面對美國圍堵有壓力,需與美改善關係,估計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最快要7、8月後才可訪中。
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秦剛周一(8日)在北京會見美國駐華大使伯恩斯。
秦剛:當務之急是穩定中美關係 避免「螺旋式下滑」
秦剛表示,中美元首去年11月在印尼峇里成功會晤,並達成重要共識,「但此後美方一系列錯誤言行,破壞了中美關係來之不易的積極勢頭,雙方對話與合作議程受到干擾,兩國關係再遇寒冰,當務之急是穩定中美關係避免螺旋式下滑」。又指防止中美之間出現意外,應該是中美之間最基本的共識,也是國與國、特別是兩個大國相處必須要守住的底線。他重申,中方將堅持按照習近平提出的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的原則處理中美關係。希望美方深刻反思,同中方相向而行,推動中美關係走出困境,重回正軌。
秦剛:美方不能說一套做一套
秦剛又指,「美方應端正對華認知,回歸理性,不能一方面講溝通,一方面卻不斷對中國打壓遏制,不能說一套做一套」。同時美方必須尊重中方的底線紅線,停止損害中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尤其要正確處理台灣問題,停止繼續掏空一個中國原則,停止支持縱容「台獨」分裂勢力。
不過中國外交部官網只詳述秦剛之說,隻字未提伯恩斯的說法或回應。伯恩斯則在其Twitter上發布與秦剛會面的合照,並簡單表示與秦剛「討論了美中關係中的挑戰,以及穩定關係並擴大高級別溝通的必要性」。

美方多次提到已準備好與中國對話
原本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計劃在今年2月訪中,卻發生「偵察氣球」事件,引發軒然大波,至今仍未成行。布林肯訪中行程,是美國總統拜登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11月在印尼峇里的會談共識。布林肯上周三(3日)再被問及此事,雖然他未有透露下一步規劃,但表示要建構美中關係的基礎與護欄,都必須透過交往。
伯恩斯上星期接受美國智庫專訪時也指,自美國時任眾議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去年訪台後,中方主動切斷很多與美國的官方聯絡管道,其後又出現氣球事件,加劇美中分歧,但美方已準備好與中國對話。
學者:對中美關係回暖仍不樂觀 中國只描繪正面國際形象
種種跡象,是否意味中美目前膠著的狀態將會回暖?台灣政大名譽教授丁樹範周一接受本台訪問時說並不樂觀。他認為,秦剛之所以說「當務之急是穩定中美關係避免螺旋式下滑」,仍為中國原本基調,並不見扭轉對美國策的跡象。他指,美國對台軍售及不同國會議員到台灣訪問,這些在中國眼裡,就是美方在「說一套做一套」。中國會希望美國在關鍵議題特別是對台議題,有所改變。如果中方持續認為美國「說一套做一套」,相信布林肯訪中難度很高。
丁樹範說:因為大家都知道美中關係不好,對全世界也不好,那麼要避免美中持續的衝突。這也可以是中國用來對全世界宣傳,像伊朗跟沙地阿拉伯恢復建立外交關係,中國就以此為例,一直在國際上宣傳「你看中國是多講究和平」等。我覺得在某種程度來講,等於是中國想在國際上,把自己描繪成一個非常正面的國際形象。
學者:中國面對美國圍堵策略有壓力 需與美改善關係
台灣兩岸政策協會研究員吳瑟致同日接受本台訪問,說美國始終沒有放棄努力重構美中之間的溝通管道,設法進行危機控管,希望中國不要誤判形勢。至於秦剛這次的表態,他認為反映中國在當前美國圍堵下感到壓力,因此有需要與美國改善關係。
吳瑟致說:進出口貿易、在半導體的產業以及晶片的限制之下,加上拜登近期也傳出有意限制美國企業投資中國的相關AI產業,以及相關高科技產業的一個行政命令措施,所以其實中國的壓力是大的。畢竟在這個經濟發展過程當中,中國卻是仰賴外資以及技術的引進,這部分的依賴度其實是很高的。
吳瑟致預計,布林肯最快也要7、8月後訪中,因為中國在6、7月會有重要會議,例如國家發展會議,這是一個時間點觀察中國是否釋放政策,讓美中關係有突破空間。
中國至今切斷了與美國的正式溝通渠道
去年,時任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到台灣訪問,令中國相當不滿,中美關係跌至低谷。中國並切斷了與美國的正式溝通渠道,包括兩國軍隊之間的溝通渠道。不過至去年11月,美中元首在印尼舉行的G20峰會上會面,並承諾進行更頻繁的對話,令緊張關係有所緩和。
記者:淳音 責編:李世民 網編:江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