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拜登政府上場近一個月,高舉多邊主義旗幟,頻頻與盟友會談,應對中國挑戰。無論是傳統歐洲盟友,抑或「亞洲小北約」成員,均是新政府拉攏對象。有學者指出,拜登政府旨在將中國拉進「國際規範」,但短期內仍然流於口號。(文海欣 報道)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與法國、德國和英國外長周四(18日)舉行線上會議,除了重點討論伊朗問題,亦同意密切協調,應對中國為全球帶來的挑戰。 不過,會後發表的聯合聲明並未具體提及挑戰內容及協調方式。
美國與歐洲盟友、「亞洲小北約」會談 應對中國挑戰
除了與歐洲盟友會談,美國總統拜登上任後,亦恢復由美國、日本、澳大利亞以及印度組成的「四方安全對話」 (Quad),4國外長包括美國布林肯(Antony Blinken)、印度外長蘇杰生(Subrahmanyam Jaishankar)、澳大利亞外長潘恩(Marise Payne)及日本外務大臣茂木敏充。四國外長同在周四舉行電話會議。今次是拜登政府上場後美國首次參與有關會議。
美國國務院其後發聲明,表示四國外長討論了對抗假信息、反恐、海上安全以及急需恢復緬甸民選政府等事宜。4國重申,承諾每年至少舉行一次部長級會議,高級官員會定期開會,稱「加強合作促進亞太地區自由開放,包括支持航行自由和領土完整」。
美國在與日、澳、印三國的聲明未有提及中國,不過據日本《共同社》報道,4國外長在會上達成共識,強烈反對「中國試圖憑藉力量單方面改變現狀」,並指此舉旨在牽制中國在東海和南中國海的活動。而早於上月27日,布林肯已分別與英國外相藍韜文(Dominic Raab)及德國外長馬斯(Heiko Maas)通話,同意針對中國議題緊密合作,設法讓中國遵守國際承諾。
日本外務大臣茂木敏充在會議中強調,「隨著現有國際秩序在各個領域不斷遭受挑戰,我們這些共享基本價值觀,且堅定致力於在法治基礎上,強化自由與開放國際秩序的國家,扮演的角色只會越來越吃重」。他續指4位部長也達成共識,強烈反對別國單方面試圖以武力改變現狀。
印度外交部聲明則說,4國外長重申對「自由開放的印太」有共同願景,強調致力於維護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
學者分析拜登政府想將中國拉進國際規範內 但短期內只是口號
對於美國接二連三與多國對話,台灣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顧問曾復生接受本台訪問時分析,美國與歐洲及「亞洲小北約」開會就是希望多結合盟國的力量,讓世界更和平穩定,另一個重大目標就是希望將中國拉到國際規範內。不過,他認為其實每個國家對如何與中國打交道都有分歧。
曾復生說:(會議內容)為甚麼不揭露呢,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各個國家對如何應對一些重要的議題,特別是針對跟中國打交道的問題其實都沒有共同看法,例如各個國家本身的利益,都有其考量,所以就是因為這個分歧很大,都不盡公開甚至沒有聯合聲明。
拜登政府:在G7討論應對中國挑戰
緊接上述兩個會議,拜登周五(19日)將出席七大工業國集團峯會(G7會議),成員國包括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日本、意大利和加拿大。美國白宮發言人普薩基(Jen Psaki)早前指拜登將於會上討論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和重建全球經濟、以及應對中國挑戰和氣候變化。
對於拜登上任以來首場G7峯會,曾復生認為主要部份應該也是討論疫苗等疫情議題,針對中國的議題估計不會太多。另外,英國首相約翰遜早前邀請韓國、印度和澳大利亞,擬建立「D10」聯盟,雖然仍存變數,但值得關注。他續指多邊主義常遇到困難。
曾復生說:第一個困難就是誰支付多數的成本,這個成本包括軍事、經濟還有資源成本,那誰來分擔,分擔比例如何?一談到這方面就牽涉國內政策、國內反對黨的反對等。所以多邊主義常常口惠而實不至,這是我的看法。
美國政治風險管理顧問方恩格(Ross Feingold)則對本台指,拜登競選時已說會用多邊主義方式對待中國。美國新政府會維持圍堵中國,但合作如何,目前難以判斷。
方恩格說:還是有很多美國對中國鷹派和共和黨議員對拜登對中國的政策有質疑,在短期之內,就像口號而已,說會跟其他國家合作。
《環球時報》警告「四方安全對話」勿越過「紅線」
中國官媒《環球時報》較早時刊登文章,警告「四方安全對話」勿越過北京「紅線」,否則會採取經濟報復,並引述分析指,美國希望把「四方安全對話」轉變為「一個徹底反華俱樂部」,又指拜登正尋求多邊圍堵中國 。
「四方安全對話」由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於2007年倡議成立,當初成立目的是希望拉攏盟友制衡正崛起的中國,有「亞洲小北約」(Quad)之稱。2020年10月的「四方安全對話」,已被外界視為平衡中國日益強大軍事和經濟實力的一環。
《共同社》本月披露,這次「四方對話」由拜登政府主導,外界視之為平衡中國軍事和經濟擴張的作為,力求「在制約中國上團結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