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壩水位美提資料供追蹤 學者:湄公河問題源中國透明度不足

0:00 / 0:00

由美國國務院資助、收集中國在湄公河築堤起壩的資料庫即將啟用,外界可以利用衛星圖像和水文資料,監察中國在湄公河的水壩活動。學者接受本台訪問時表示,造成東南亞國家與中國在湄公河河盆有爭議,主要原因是中國在儲水排水的操作上,透明度不足。(陳駿豪 報道)

美國國務院資助的「湄公大壩監控」(Mekong Dam Monitor)計劃周二(15日)對公眾開放,外界能夠利用衛星數據、圖像,以及水文資料,幾乎可以實時追蹤中國和其他國家的水壩水位,觀察湄公河水源的流向和水量等。「表面濕度」這項指標顯示湄公河流域有哪些部分較濕潤或乾燥,是其中一項水壩影響自然流量的指標。

美國水資源監察機構「地球之眼」(Eyes on Earth)早前發布報告指,中國2019年藉境內上游蓄水,控制水量,並沒有適時放水,導致中下游國家受嚴重旱災重擊。中國在湄公河上游建壩,阻擋水資源流動。美國智庫史汀生研究中心(Stimson Center)總監艾勒(Brian Eyler)接受路透社訪問時稱「中國的11個主要大壩水力發電,售電供中國東部省分使用,毫不考慮對下游造成的影響。」

中國被指操縱湄公河水源,涉及堤壩項目的中國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月初批評「美方一直拿不出像樣的證據,造成缺少事實依據、只空談錯誤結論的尷尬局面。」

湄公河為中國與東南亞國家角力場

發源於中國青海省的湄公河全長4350公里,中國稱湄公河在境內的河段為瀾滄江,流經中國雲南,中下游流經緬甸、泰國、老撾和越南多國,是東南亞多國的水源命脈,這些位處中南半島國家的農地、漁業,東南亞國家超過6000萬人生計,依賴湄公河帶來的水源。不過,湄公河上游位處中國境內,中國亦看中地理優勢,在上游築起11座堤壩,儲起水源,向中國東部供水。自中國修堤建壩起,湄公河已經成為中國和東南亞國家的角力場。

香港教育大學社會科學系副教授羅金義接受本台專訪時認為,中國在湄公河上流蓄水排水,要視乎實際情況,難以一概而論,中國也曾向下游國家排水,越南也曾受益。羅金義認為導致東南亞國家在湄公河問題上不滿中國的原因在於,中國操作水壩的舉動,透明度低。

羅金義說:我會覺得美國或者西方國家和中國最大的爭拗是,中國在這方面動作,即無論是何時蓄水,蓄量多少,何時排水,這些動作與當時的水文情況是否配合等,中方在這方面提供的資料透明度很低,令下游國家應對或者溝通等,這些國家無從入手,這令到西方國家或中南半島國家有很多時覺得,很難與中方互相配合或合作,中國在這方面透明度低,也不開放,也不能配合西方在這方面操作的規範,令國家之間溝通困難,對中方有很多質疑。

東南亞經濟靠中國亦保持戒心

最近老撾向中資銀行借款修築水壩,發展水力發電,貸款佔當地本地生產總值(GDP)近7成,羅金義分析,中國在老撾的資金是新興資金,當地也有泰國、日本和韓國資金,假若中國向當地借款,老撾接受也無可厚非。不過羅金義補充,老撾在經濟依靠中國資金之際,亦會避免倒向中國,例如當地政府曾經解雇親中派官員。

羅金義說:因為老撾除了考慮吸納中國資金,她也要考慮大量政治因素,與她關係最密切的其實是泰國和越南,如果老撾太過一面倒向中國資金,泰國和越南可能不高興,這可能影響當地日常國民經濟、國民交往或者國防等,泰國和越南可能很不高興,她也很考慮兩國的反應和感受。

羅金義:不要太神化RCEP

東南亞國家與中國有傳統的爭議,湄公河問題正是一例。中國最近提倡與東南亞國家參與《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羅金義指這RCEP陳義過高,認為是「務虛多於務實」,中國與這些國家經貿合作向來有雙邊往來。他指,東南亞國家看似在RCEP與中國有不少商機,但對中國亦保持戒心,提防中國的文化與政治入侵。

羅金義說:如果不太神化RCEP,其實東南亞國家在貿易上,樂意與中國合作,提升與中國的貿易夥伴關係,這不是最新情況,也不是因為RCEP可神化此點,東南亞國家很清楚經濟要靠中國,除經濟以外,在國防、軍事、政治上,大家對中國很大戒心,這是多年來問題。

羅金義亦提到,東南亞國家亦希望在地區引入新的國家力量如俄羅斯、美國等,平衡中國在當區的勢力。至於面對中國擴張,東南亞國家能否一如「東盟」方向,齊心合作應對,羅金義認為是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