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兩國將於北京時間周日(9月1日)中午,同步向對方徵收新一輪關稅,而進口中國貨加徵關稅是不設寬限期,即是已付運如未在港口上岸的貨品,亦要繳付新稅,美國總統特朗普強調沒有取消9月的兩國貿易會議。
綜合媒體周六(31日)報道,美國海關及邊境保衛局網站公布,將如期於周日開始,對來自中國的商品包括電子消費品、鞋履等加徵15%關稅,而正在運送途中的貨品沒有寬限期。
美國早前宣布分兩階段向約中國3000億美元進口貨品徵稅,首階段對1120億美元的入口中國貨加徵關稅,稅率由一成調高至一成半,第二階段將會於12月15日起實施,再向另外1600億美元的中國貨徵收關稅,涵蓋消費品更高達九成九;至於已徵稅的2500億美元貨品,稅率將由10月1日起由兩成半增加至三成。
特朗普周五(30日)在社交網貼文,否認美國經濟受關稅影響。他於前往大衛營時對記者表示,在9月的兩國代表面對面談判會繼續並沒有取消;但白宮沒公布確實日期。
美國民眾購買由中國入口的消費產品,有六成九包括農產品等會被徵稅,比起原來二成九的比率大幅增加。
而中國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早前宣布,分別在9月1日及12月15日中午起,向總值750億美元的美國貨加徵半成至一成不等關稅,涉及逾5000個項目包括美國大豆、牛肉等。
中方亦計劃在12月15日對美國汽車及零部件,分別恢復加徵兩成半和半成關稅。
美國有企業表明最終會將成本轉嫁美國的消費者,美國全國納稅人聯盟曾表示,關稅政策令美國普通家庭每年多交621美元稅款。
另外,美國財政部宣布制裁兩名台灣商人,以及三間台灣和香港公司,指違反對朝鮮的制裁令。
財政部周五發聲明,指台灣夫婦黃旺根和陳美香以及三間相關公司,包括香港註冊的瑞誠海運和兩間台灣公司,與朝鮮從事進出口貿易,被列入制裁朝鮮名單;相關船隻去年至少兩次與朝鮮船隻,在海上非法轉運170萬公升石油。
根據規定被制裁的個人和實體,在美國的所有資產將被凍結,美國公民亦不得與他們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