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工資低因能力低」引公憤 學者:欲降民眾薪金期望

2023.02.03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WhatsApp
【中國社會】「工資低因能力低」引公憤 學者:欲降民眾薪金期望 有正在找工作的90後年輕人反駁「年輕人工資低可能是能力不夠」的言論,指疫情封控和政府向民間不斷吸血,摧毁年輕人努力成果。
路透社資料圖片

中航基金副總經理鄧海清近日表示「年輕人工資低可能是能力不夠」,引起大量批評,微博上出現「我們抱怨工資低有錯嗎?」和「在中國月入1萬是個甚麼水平?」熱話。有90後用本身的例子,反駁年輕人非能力不足,但受無理封控打擊,加上政府「割韭菜」,年輕人努力成果被摧毁。學者認為,官方派所謂專家在疫後首次春季招聘前,發表相關言論,是想降低民眾對工資期望。

中航基金副總經理兼首席投資官鄧海清周四(2日)在一個論壇開幕前的訪談,提到年輕人工資低,他批評中國年輕人只懂抱怨不懂反思。

鄧海清說:很多年輕人真的很不像話,沒有錢花了就覺得是父母給的太少,或企業老板給的工資太低,很少有年輕人去反思,可能是因為自己的專業素質、能力水平不夠,才有那麼低的工資。在國內對很多的年輕人來講,你領那麼少的工資,其實你幹的這點活,可能在泰國或者在越南,人家只要你的一半的工資,也能幹和你一樣的活。

鄧海清的言論,在微博瞬間炸鍋,除了批評,也引發其他以工資為主的討論,包括「我們抱怨工資低有錯嗎?」和「在中國月入1萬是個甚麼水平?」等,全成為微博熱門討論的話題。

90後年輕人感嘆疫情封控摧毁創業成果

正在找工作的中國90後年輕人李驍,不同意鄧海清的言論。他對本台表示,很多像他一樣曾創業的年輕人,受到3年疫情嚴格防疫影響,努力成果化為烏有,被迫到陌生城市重新開始。

李驍說:我之前做的是土地中介生意,因為疫情,幾乎有1到2年多沒有正常收入,後來就做網紅帶貨供貨商,但政府在去年的3月1日,加了電商稅2%,都沒有利可圖,迫於無奈做線下的社區團購比較辛苦,也比較繁瑣,錢很少,基本上只能生存,我就從海南來到武漢。怎麼說,武漢也屬於準一線城市,現在來了有一個月多了,今天終於找了一份新的兼職工作,健身房的發傳單之類的工作。

李驍批評,現在找工作難和工資低,而所謂的專家言論,都是為政府服務,想把責任推給年輕人。

李驍說:重新找固定工作很困難,因為找工作的人實在太多了。你想要找1萬以上,幾乎不可能,所以只能找一些入門檻比較低的銷售和一些苦力,才會相對至少是4000以上的收入,才能基本生存。疫情當然是一個原因,主要原因就是吸血蟲太多了,共產黨太狠了。生意好的時候,他吸一點還能夠給我們留那麼一點點,還能夠生存下去。現在行情好的機會都沒有,他們還在繼續吸,那我們哪有活路啊?!

鄧海清的言論引發不少年輕博主拍影片反駁。有博主指,有很多年輕人僅僅是為了基本的生存權,就已拼盡全力。

博主說:這段話是高高在上的指點江山,他怎麼就能判斷,現在的年輕人很少反思呢?因為他看不到現在很多年輕人,為了甚麼生活——只是為了活下去,就已經很拼命了。他怎麼就只是和泰國、越南對比,咱們不是要趕美超英的嗎?他說東南亞那邊的泰國、越南,跟你幹同樣的活,他們的收入比我們少一半。那我就要問了,人往高處走嘛,我們要跟歐洲比,怎麼能跟非洲比呢?歐洲的服務性行業,能養活一家人。你能考慮一下,我們這邊的物價多貴。

評論:官方借專家之言帶風向 降低民眾對疫後首次春招工資期望

經濟學者司令表示,中國對評論嚴格管控,任何專家學者的言論,不可能沒有官方默許。他相信,鄧海清選擇在疫情後春招前發表這番言論,是因為中國經濟蕭條,政府擔心民眾仍抱著疫情前,工資只漲不降的期望,故借用專家之口降低社會的期望。

司令說:疫情之後,第一個春招,中國每一個企業現在都面臨招工難、工資高的大難題。勞動力和政府之間,在爭奪企業出來的盈利總收入的這塊蛋糕,這塊蛋糕是老百姓拿得的多,還是政府拿得的多?中國政府是不樂見,中國人拿越來越高的工資。鄧海清的這番言論,似乎是帶著一份任務,這種帶風向,就想是壓低當前的勞動力市場的工資水平,希望人們從觀念上,改變對於未來工資上漲的預期。

司令又表示,中國已出現內貿萎縮,如果工資只漲不降,會使中國經濟陷入惡性循環,使民企經營更困難,進一步打擊經濟增長。

翻查資料,鄧海清近年多次發表具爭議的言論。他曾言,2023年中國將出現報復性買房潮;又說金融創新不能有躺平心態等。他的言論多被網民負評,質疑其專家身份。

記者:陳子非 責編:李世民 網編:劉定堅

新增評論

請將評論填寫在如下表格中。 評論必須符合自由亞洲電台的 《使用條款》並經管理員通過後方能顯示。因此,評論將不會在您提交後即時出現。自由亞洲電台對網友評論的內容不負任何責任。敬請各位尊重他人觀點並嚴守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