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六四」36周年,台灣華人民主書院周二(20日)在中正紀念堂舉行「金繼──他們碎裂,我們承繼」人權攝影展開幕記者會,並請來兩位六四親歷者吳仁華及顏柯夫到場分享。其中顏柯夫覺得繼續悼念六四並非要耿耿於懷過去,認為「如果忘記就是對天安門死去的人的背叛」。而攝影展展出多張當年六四、太陽花學運、反送中等抗爭照片,象徵民主與自由經歷壓迫、破碎後能重新修復與延續。
畢業於北京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顏柯夫,會後站在攝影展一幅民主女神像的照片前,回憶起當年自己有份幫忙搭架子:「那時候那(民主女神像)的石膏沒有乾得很透,怕會砸到下面的人,我們就找角鋼,所以自由是很沉重的。」他並記得,當時北京居民每次遊行都走到最前面保護學生,晚上也把自家棉被送到廣場上,「一切都像發生在昨天的事情」。他認為今天繼續紀念六四,不是要耿耿於懷過去,反指「如果忘記就是對天安門死去的人的背叛」。
另一親歷者吳仁華,過去多年有就六四事件做分享,他說六四是災難性的人權事件,而人權沒有國界,所以在台灣舉行悼念活動彰顯了民主台灣的國際;同時彰顯中共政權的殘暴性:「今天如果台灣民眾失去了警惕性,這對民主台灣現有的生活方式,是極大威脅。所以悼念六四能令特別是台灣年青人認識中共殘暴性。」

流亡港人:六四晚會不止是悼念 而是將記憶延續
記者會同時邀請流亡到台灣的港人赴湯發言,他指出現在大家要面對的事情是跨境鎮壓,「中共的手腳、眼睛經他們的代理人早已滲透在我們身邊」,這是對民主國家的威脅。他認為極權沒有國界,抗爭亦沒有邊界,團結是唯一的武器,參與六四晚會不止是悼念過去的犧牲,更是「將香港沒法悼念的記憶延續下去,把真相傳承」。
今年的六四攝影展以日本傳統修補工藝「金繼」作為策展意象,展出當年六四、太陽花學運、雨傘運動及反送中等抗爭照片,象徵民主與自由經歷壓迫、破碎後能重新修復與延續。
策展人K.C.Lai表示,這是一場記憶的縫合,一種外來、卻在台灣落地生根的文化象徵。他希望透過「溫柔而堅定的方式」,將來自中國或台灣等的歷史碎片修復,讓碎片成為重生的養分,讓記憶轉化為行動的力量。
編輯:李榮添 網編:程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