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 / 0:00
香港第五波新冠疫情持續惡化,1月27日的單日確診數字,創下歷史新高的164宗,令特區政府宣布限制社交距離行動,延長至2月17日,更宣布推出「疫苗通行證」,要打了針才可以進入公共處所,不但所謂「通關」無期,連在本地「拜年」或者與親友會面聚餐等都要幻滅,情況之惡劣,就有如外國一些地方在聖誕節家人團聚的日子的封城做法,令市民失望之極。
特首林鄭月娥指,本港目前第一針的接種率為78.6%,而政府當今的目標為90%,而特別是長者即70-79歲的群組只有59%,而80歲以上的群組更只有30%,因此政府將推新政策「谷針」云云;然而問題來了,早前港大與中大的聯合研究顯示,所有接種科興疫苗者面對 Omicron變種病毒,都沒有足夠抗體去對付病毒,那麼政府為了甚麼,一方面要強推「疫苗通行證」,卻仍要堅持目前「自行選擇」疫苗的政策?為何不選有效的,卻要任人選擇無效的呢?這種政策,不是自欺欺人嗎?
政府近日一連串收緊的防疫措施,說明了早前放軟手腳,不斷說可以「通關」,不斷說可以「旅遊」,結果無一實現,是如何不斷自欺欺人。原因就是病毒會不斷變種,而只有mRNA疫苗等,才會有足夠的應付能力;政府不改疫苗政策,卻只會幻想通關,正說明了不改疫苗政策下,以「通關」為目標的政策,根本就是錯誤。這兩年不斷把責任推給醫護,反對別人「全面封關」的口號,到兩年後的今日,卻要強辯與封關無異的政策,可謂錯誤之極,理應改正。
(以上評論純屬主持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