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港外望】 疫苗護照剝奪自由 不提效率違反科學

0:00 / 0:00

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提出要推行「疫苗護照」才准許出入公共場所,以催谷接種率,惹起廣泛爭議;如呼級系統專科醫生梁子超立即指出,目前接種率低的長者群,多數不用上班以至上學,部份更很少外出,因此實際上對防疫的幫助不大,強迫長者打針不但風險高,而且效果有限,更會引起更大的爭議。

所謂「疫苗護照」的基本關鍵,就是期望提高接種率,令全民可以「群體免疫」;然而,從最接近香港的大城市新加坡的數據,已清楚表明,即使接種率達到83%-85%或以上,其每日確診人數卻達二千幾人,這根本絕非香港的醫療系統能夠負擔的數字;更何況新加坡絕大部份接種的,都是mRNA的疫苗,其有效率遠比起中國科興的高,與香港只追求數字,卻自欺欺人,不看抗體數字以至實質能抗疫的效率,根本不能比較。

如今香港的防疫不但限制對外交通,還要進一步限制對內的交通,與其他嚴格限制入境後,可以放寬自己市內措施的做法完全不同,結果香港人的自由甚至還要低過疫苗嚴重感染之時;限制自由換來的是甚麼?除了不切實際的「通關」幻想之外,甚麼都沒有,而且這還不是真正多數香港人想要的──所謂「少數服從多數」,完全是政府一言堂,既不敢也不會做民調,更不要說叫市民投票表決了。

(以上評論純屬主持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