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開打「貿易戰2.0」兩個月,這場原本聚焦關稅的對抗,已急速演變為新冷戰格局下的「戰略資源爭奪戰」。其中關鍵在於中國對稀土資源的壟斷性控制,手握美國以至全球的現代軍工與高科技產業的命脈,北京更主動使出「關鍵原料牌」,限制對美出口稀土,令美國陷入「稀土荒」。雖美國正向烏克蘭、澳洲等國尋找稀土替代來源,但現實上只能補足中國供應的不足三分之一,而且中國正積極利用其貿易和稀土的影響力,來威脅各國加入孤立美國陣容。
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最近數據,美國約75%的稀土來源依賴中國。為反擊美國連番加徵關稅,中國4月4日實施禁令,限制對美國出口7種關鍵稀土金屬,包括鋱(Terbium)、鐿(Yttrium)、鏑(Dysprosium)、釓(Gadolinium)、鑥(Lutetium)、釤(Samarium)、鈧(Scandium)。意味這些製造導彈、F-35戰機、電動車、手機、半導體、無人機、機器人等軍工及高科技的重要材料供應,將被截斷。
特斯拉(Tesla)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近日也指出,中國暫停出口用於先進磁鐵製造的稀土,已影響到其公司開發機器人的進程,被視為美國巨擘率先發出受禁令打擊的信號。《紐約時報》上月中亦引述美國軍事承包商及企業指,在中國的禁令下,庫存已見底。
開發烏克蘭稀土需時難解燃眉之急
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亦承認,急需尋求替代中國的稀土來源。其中,燃眉之急的方案是找「外援」,而烏克蘭成為其中重要目標之一。美國最新於「五一勞動節」烏克蘭簽署了一項重要協議,允許美國企業優先獲取烏克蘭的關鍵礦產資源,包括稀土元素、鋰、鈦和石墨等。然而外界正質疑,烏克蘭開發這些資源仍挑戰重重,因為部分礦區仍處於俄羅斯控制之下,且基礎設施和技術投資需求龐大,未必即時補充美國的需要。
另外,美國盟友澳洲、日本、南韓、加拿大等國,亦被美國視為重要補給之地。其中,主要靠「五眼聯盟」之一澳洲為首,與美國和一眾盟友合作開發稀土原料,包括美國政府重金投資澳洲最大稀土礦商「萊納斯(Lynas)」。同時,美國亦於德州、海底等區域加大稀土產量。
中國在短期內仍然主導全球稀土供應
不過,據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數據,目前中國在全球稀土供應鏈中佔據主導地位,控制全球至少約70%的稀土產量,並掌握逾9成的加工能力,更是世界上唯一能產出17種全部稀土元素的國家。即使其他國家全力支援美國,在技術和產量上亦難以撼動中國的主導地位。據國際能源署(IEA)指,澳洲雖開採全球約33%的鋰礦,但提煉及出口量極小;中國僅開採了23%,就已可貢獻全球57%的提煉產量。
美智庫: 美國本土稀土產量不及中國1%
美國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上月發表評論,直指一旦出現稀土短缺,美國產品根本未準備好填補缺口。當中指出,自2020年以來,美國國防部已投入超過4.39億美元用於稀土建造國內供鏈,但即使這些設施全面投入運營,到2025年底,產量仍不到中國 產量的1%。即使澳洲具備較成熟的開發能力,但自己至少至2026年仍要依賴中國的供應。換言之,美中對奕話語權上,中國至少在關乎國家安全的戰略上更為佔優。
值得留意是,中國有意再收緊稀土出口,美國要透過盟友補級亦恐將更難。此舉由中國商務部和海關總署共同執行,同時禁止中國企業與美國公司,特別是國防企業進行交易。韓媒《韓國經濟》上周引述消息人士稱,有韓企收到中方「警告」,禁止向美國軍工企業等出口含中國稀土的產品,否則將一同被制裁。而被「警告對象」包括韓國電力、電子產品、電動車、航空航太、醫療設備等領域等高科技企業,且高度依賴中國的稀土供應。報道更指出,中國似乎已開始全面實施對中國戰略性礦物的「第三國出口限制」,不排除將向日本或歐洲等國發出同類警告。
中國過去曾多次使出「稀土牌」
另須留意的是,由於稀土優勢,中國過去曾多次使出「稀土牌」,包括在2010年中日釣魚台(日稱:尖閣諸島)衝突中,首次使用「稀土禁運」,即時導政日本產業大亂,尤其是「豐田」、「松下」汽車與電子業,同時稀土價格在全球市場飆升,激發市場恐慌;而近年因應美中關係惡化,中國再度實施稀土出口限制。期間,各國雖然意識到要多元開發,加快重組稀土「去中國化」的供應鏈,但至今仍未見效,還受制於中國的資源控制。
近年,中國亦以「稀土牌」控制一帶一路國家,透過對稀土供應和技術的出口,及建立資源合作鏈,將這些國家綁入中國主導的供應體系中,被視為另一重要戰略鞏固全球稀土霸權地位。
編輯: 溫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