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貿易戰再度升溫之際,中國企業在外交與市場層面雙線部署,以應對美國新一輪加徵關稅措施。部分出口商轉向越南、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設廠分散風險,同時掀起一場透過TikTok直銷美國消費者的「工廠價革命」,力圖突圍於外貿困局之中。
相關報道
- 特朗普堅持與習近平直接談判 關稅戰短期無法降溫
- 【關稅戰】港商加快以「香港製造」產品供應中國市場 分析:棄美市場死路一條
- 深圳華強北業者忙漲價囤貨 盼成「首批在關稅戰中致富的人」
- 【關稅戰】廣東江蘇等地外貿工廠裁員潮擴散 官媒籲「以鬥爭精神」應對
美中對峙升級 北京表明「不惜反擊」
《路透社》周日(20日)報道,中國駐美大使謝鋒日前在華盛頓出席活動時表示,中美應「和平共處」,並強調:「若美方一意孤行,北京將毫不猶豫予以反擊。」他形容地球足夠大,能容納中美兩國,並比喻兩國關係如中藥講求陰陽調和,應追求「合作共贏,而非互損互害」。
儘管特朗普(Donald Trump)多次公開宣稱美中「私下對話順利」,但多家美媒指出,相關溝通缺乏實質內容。《彭博社》與《紐約時報》分析認為,習近平遲遲未回應特朗普希望通話的請求,反而選擇訪問東南亞以尋求更廣泛的地緣政治支持,顯示出對「被迫談判」形象的警惕與迴避。
廠商外移東南亞 分散製造風險
在廣東佛山從事陶瓷出口的傅美珍接受本台訪問時透露,因應美方加徵關稅,公司本周已派員前往越南,商討生產合作計劃。她指:「現在中國的外貿商紛紛找一些東南亞的工廠合作,訂單轉移到越南、柬埔寨。我認識很多做出口的商家現在都在向那邊探路,客戶訂單基本上已經傾斜至東南亞國家。」
不過,也有業界人士指出,搬遷設廠門檻高,並非所有企業能承擔相關成本。一名從事外貿加工的周先生表示:「五、六年前我的朋友們把工廠遷到越南,但那是少數,對中國龐大的製造業來說微不足道。中國人也不可能大規模到越南、印度打工。這三、四十年的改革開放紅利已經逐漸消退。」
電子業受壓 江蘇廠房停工
江蘇一名從事半導體行業的張程透露,崑山一間電子廠已經停工,辦公室員工亦需居家工作。他表示:「崑山一個做電子產品的朋友說,他們的車間已停工,辦公室員工也轉為居家辦公。如果再停一個月,公司是否還能存在都不一定。江蘇省的出口比重極大,尤其是對美出口,許多台資電子企業正陷入困境。」
同時,北京任命李成鋼為商務部副部長兼貿易談判代表,被外界視為嘗試與美方重啟對話。不過,消息指中國前駐美大使崔天凱曾試圖與白宮接觸,但未獲具體回應。
工廠直銷熱潮興起 真假商品引質疑
在TikTok等社交平台上,愈來愈多中國商家直接向美國消費者推銷商品,避開中間商與傳統貿易管道。短片中不乏以「工廠價」吸引用戶的內容,其中一條影片中,服裝供應商指牛仔褲每條只售1.3美元,並聲稱在美國可賣至20美元。
然而,有關做法亦引發假貨疑慮。一名跨境電商從業者吳鳴指出:「無論是境外TikTok還是國內抖音,這些商品都不是正品。你說自己生產,那外國企業授權給你了嗎?你看那些標著品牌的衣服,在商店裡賣幾百上千元,他們幾十元出售,這能是真的嗎?」
這種現象雖被部分外媒稱為「中國製造的採購民主化」,但也引發大量質疑。包括Lululemon在內的多個品牌已澄清與相關TikTok賬戶無關,並提醒消費者警惕假貨風險。
報關「分拆技術」盛行 挑戰海關監管
部分帳戶更分享如何「合法避稅」的技巧,例如將整件產品分拆為不同部分或服務,分項報關,以規避高額關稅。網上例子包括:義烏廠商將玩具車分拆為輪子、摩打等部件報關,佛山陶瓷廠將茶具申報為泥胚與燒製服務,深圳傢俬廠則將床架分拆為木材與手工費報關。
吳鳴指出,這些「打擦邊球」的做法已在業界廣泛使用:「面對稅務局,他們早就玩慣了貓捉老鼠的遊戲。現在對付美國海關,也是一套熟練技巧。凡是能用的手段他們都會用上,你再想把中國企業搬到海外,國外如果統一制裁方法,也未必能逃得掉。」
持久戰態勢成形 全球供應鏈面臨重塑
美中貿易戰正從政策層面的對抗,轉向社會與市場結構的長期博弈。分析指出,若雙方無法在外交、產業及技術標準上達成共識,這場貿易持久戰或將深刻重塑全球供應鏈與經濟格局。
編輯:梁君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