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越南西貢(今胡志明市)淪陷50週年。越南政府舉行大規模閱兵式與紀念活動,北京派出解放軍代表團參與閱兵,顯示中越兩黨在「反對美國侵略」中的「兄弟情誼」。此役在上世紀歷時近二十年,不僅動搖了美國的國內社會與國際聲望,也深刻影響了亞洲地緣政治。
50年前今天(1975年4月30日),隨著西貢(現今胡志明市)陷落,美軍最後一批直升機從美國大使館屋頂撤離,標誌著越南戰爭正式結束,也象徵美國在冷戰中一次最深刻的戰略挫敗。此役歷時近二十年,不僅動搖了美國的國內社會與國際聲望,也深刻影響了亞洲地緣政治。
中國作為北越最重要的後勤與軍事支援國,長期在暗中援助越共,提供了戰爭堅持到底的重要支柱。然而,即使最終獲勝的北越軍政府完成南北統一,戰後帶來的卻不是安定與繁榮,而是一場席捲全國、波及周邊的災難,香港亦深受其害。
美國深陷泥淖,中共暗助北越取勝
美國自1950年代開始支援南越政權,意圖阻止共產主義蔓延至東南亞,1965年正式出兵。戰爭期間,美軍投入超過50萬兵力,重火力空襲與地面掃蕩頻繁,但在北越與越共靈活的游擊戰術、地道系統與人民戰爭中屢屢受挫。加上國內反戰聲浪高漲,《紐約時報》與《五角大樓文件》揭露戰爭真相,政府信譽崩潰。
中共則自1950年代起開始支援北越,提供數十萬枚武器、炮彈及上千公里道路建設。1965至1969年間,估計有32萬中國工程兵、防空兵進駐越北,修築公路、鐵路、橋梁,協助抵禦美軍轟炸。北京亦在國際上為北越爭取正當性與聲援,與蘇聯爭奪「援越領導權」,使北越能持久抗戰,最終擊敗美軍。
戰後苦果:赤化後百萬越南人流離失所,香港首當其衝
北越統一南越後,越南進入嚴厲的社會主義改造時期。數十萬前南越軍人與支持者被送進「再教育營」,新聞封鎖、計劃經濟與糧食短缺使民不聊生。逃亡潮隨之爆發,百萬計越南人搭乘簡陋漁船出海逃生,形成震驚世界的「船民潮」。
香港曾接收數十萬越南船民
自1975年至1990年代初,超過20萬名越南船民(Vietnamese Boat People)抵達香港水域。由於香港當時仍為英國殖民地,初期實行「抵岸即收留」政策,並設立難民營安置,當中包括石崗、白石、屯門青山灣及大嶼山昂坪等地。這些難民營條件簡陋,治安問題與衛生風險頻生,亦引發社會不滿與政治爭議。
隨著難民數量不斷上升,港府在1980年代轉向「定期遣返」與「甄別真難民」政策,並與聯合國難民署合作處理個案。然而,漫長的滯留令大量船民在港度過10年甚至更久的歲月,影響本地教育、醫療與公共資源分配。
這場突如其來的人道危機,也在某程度上催化了港英政府對難民政策、公共衛生與國際責任的重新審視,更間接促成日後1990年代香港市民對主權移交後未來命運的焦慮。
編輯:溫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