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五一」長假消費不及疫情前水平 電影票房「腰斬」

在美中關稅戰陰霾下,今年的「五一」長假被視為觀察中國消費者信心的風向標。《新華社》周一(5日)報道,從商務部獲悉,「五一」假期全國消費市場繁榮活躍,重點零售和餐飲企業銷售額較去年同期上升6.3%;但另有報道指「五一」人均消費仍低於2019年疫情爆發前水平,電影票房更是「腰斬」。

一連五日的「五一」長假期,《新華社》指服務消費持續升溫,餐飲文旅市場紅火;中國文旅部周二(6日)發布的數據亦顯示,5日假期國內出遊3.14億人次,年增6.4%,國內遊客出遊總花費1802.69億元(人民幣,下同)年增8%。

不過,《路透社》報道,根據官方數字計算,「五一」人均消費僅增長1.5%到574.1元,仍低於2019年新冠疫情爆發前的603.4元。報道指出,在經濟增長乏力以及房地產危機持續的情況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消費承受壓力,而美中貿易戰將加劇這一局面。

同時,根據阿里影業旗下電影宣傳發行平台「燈塔」的數據,截至周一晚9時,假期電影票房為7.44億元,不到去年同期15.27億元的一半,跌幅51.27%,形同腰斬,觀影人次只有1882.6萬,亦較去年的3777萬少50.15%。《央視新聞》報道,影片《水餃皇后》、《獵金.遊戲》、《幽靈公主》暫列票房前3名。

今年「五一」檔票房甚至比不上2019年疫情前,當年即使「五一」長假只有4日,但票房仍破15億元。不少觀眾認為今年「五一」票房低迷是因為「沒一部好看」,「我五一刷《哪吒2》,其它電影完全不感興趣」,還有網民說「誰敢信!昨天(4日)晚上去電影院都沒檢票員,我直接走進去坐著看」,在《哪吒2》之後電影寒冬又來臨。

隱匿數百「敏感」數據

另有傳媒發現,面對疲弱的經濟表現,中國官方原本例行公布的數百項數據,近年紛紛停止公布,令到外界更難了解中國的真實情況。

《華爾街日報》以〈中國經濟到底有多糟?答案所需數據正在消失〉為題報道,指這些消失的數據包括土地出讓、外國投資、失業率、商業信心指數、遺體火化數目甚至連醬油產量等,有關部門大多數情況下沒有給予理由,例如中國國家統計局曾在被質疑為何不再公布失業率時,僅以「提供數據的部委已停止共享數據」來回應。

報道指出,對中共而言,展現穩定的形象至關重要,尤其是在當前許多中產人士對未來憂心忡忡、中美競爭前景未明之際,而那些「被消失」的,正是涉及官方高度敏感或頭疼的領域,諸如房市、失業率及海外資金進出股市的數據等。

剩下的一些數據雖仍公開,卻提高了獲取難度,2021年當局就通過一項法律規定,數據供應商必須將某些資訊限定在中國境內查閱,當中包括企業註冊數據和衛星圖像等;一名香港外資銀行經濟學家表示,依據上述規定,他每個周末都必須前往鄰近深圳,才能下載相關數據。

編輯:李向陽(台北) 網編:程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