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晴專欄:從“‘驢’困黃山”說起

【《言論控制肇始 - 延安解放日報改版》之1】一個月就這麼熙熙攘攘地過去了,不知曾經困於黃山的“青春探險18驢”--特別是此次探險隊領隊侯盼和“復旦登協”現任會長杜彬--經“個性化心理調適”之後,健康恢復了沒有。

0:00 / 0:00

這回的網絡大義發酵,真真是中國社會文明建設一件大事。它涉及了民心所向,涉及了眾怒爆發點,涉及被捧成“國家未來期望”、受到全社會呵護的一批頂尖嬌嫩“學子”的內心價值;也涉及了手中有權、心中有敵情(“大學生的事沒小事”)、但基本常識與基本設施欠缺的當局多麼不稱職:獲知“復旦學子”(而非一般P民)受困,層層領導“一個也不能少”地頂銜冠名親臨,只見“維穩”和“政績建樹”的大轟大嗡:“不計代價救援!不計條件,不計後果!”卻無一位在職公務員,將“最輕險情”應對與“頂級接援”啟動的區別、將“夜不上黃山”民間警示,向發令者(上海市、安徽省領導)清楚闡釋。

一連串的“不計”之後,交警、戶籍警抓把雨傘就依令上路了。結果以救援人員的犧牲,證明了漏夜“突擊搜索”完全沒有必要。最後,發信求援的菜鳥受困者醒過勁兒來,當即明智決定不再摸黑前行,“在風雨中默默等待天明”。

如果沒有那個24歲好小伙、溫泉派出所民警張寧海令人心疼不已的殉職,這次“驚動了上千人,動用了230名警員、調集了直升飛機”,這場高規格大場面搜救,到了馮小剛葛優他們手裡,又是一部五味俱全的大賀歲。

好戲還在後頭。“青春探險”獲救不過兩小時,前後兩任復旦登協會長已經心理相當健康地討論起如何捉住機遇玩一場校園權勢爭奪:“好好跟著趙震他們學學危機公關,經過這次,登協是你的了”;更見一位現任(或者未來)“復旦新聞人”眼界宏大的評論:“這次事件讓人看出了復旦在新聞媒體的控制力有所下降……目前對復旦效果最好的一篇新聞來自東方早報,就是一名復旦畢業生的稿子。”

復旦新聞系素有中國“新聞搖籃”之泛譽(或者也可說是自詡)。1950年代以來,近萬名新聞戰士奔赴戰鬥第一線了吧?“‘驢’困黃山”發生,不見“搖籃”就新聞五要素(5個W)對新舊復旦人做出完整准確報道的切望,脫口而出的,竟然是對復旦效果好麼?能有效實現輿論控制麼?

當然此次“上頭”並沒有下封口令——如幾乎同時發生的奧斯陸頒獎典禮。但也未見哪家(有或者沒有“復旦新聞人”的)報紙直指省長、市長,就黃山景區管理、搜救隊伍養成、應急機制建立,以及敦促“政治第一、官位第一”的臨場胡亂指揮所造成的資源、性命損失向公眾謝罪。

每個記者、每個編輯、每個主編,特別是一級級宣傳官員,好像都謹守著某種不必明言、但須時時在心裡掂量的“組織紀律”、“精神制約”。復旦新聞系有這門課麼?近現代上海報人有這樣的傳統麼?

這究竟怎麼回事?或者,從1950年代“人民當家作主”,到而今“崛起”的中國,到底有沒有現代意義上的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