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晴專欄:開放市場與獨立傳媒

【《言論控制肇始 - 延安解放日報改版》之2】在中國大陸,有沒有、或者說有沒有過獨立的傳媒呢?誰都知道目下大陸的傳媒仍被執政黨通過該黨“中央宣傳部”、或者“廣電部”、“新聞出版總署”之類的政府衙門牢牢控制著。但具有現代意義的大眾傳媒在中國確曾有過--百年前。

如果不把始於唐代而延續至今、僅在豪門大戶間傳遞的《邸報》(今天是不同檔次的“直報政治局”或在某級別之間“編號閱後收回”的各色《內部參考》)算作報紙的話,中國的現代傳媒應始於19世紀:由傳教士們帶進來。他們先是以可以散發的紙張傳布教義,繼而發布天氣預報或船期公告,然後是算術地理等科學常識,最後不但有了地方新聞,更見他們的弟子篤行不倦地介入——中國最早的報人於是出現,比方說《察世俗每月統計傳》Chinese Monthly Magazine(注意此處的“傳”一定要讀作“傳媒”的chuan)。

現代報業無疑是中國西化與現代化最早的組成部分。

說來慚愧,祖國真正意義上的報業最健康與繁榮的時期,要數上上世紀末和上世紀初,也即百多年前的清末民初。當然,那時候沒有激光照排,更不見3G門戶,我這裡說的健康繁榮,是指精神自由與言論尊嚴。那時,皇族的專制統治正日漸衰落;一批批士子留洋歸來;弱政府之下的開放市場和自由貿易正走上正軌;加之設在大都市的“租界”對出版與言論自由有法可依的保護——所有以上諸般因素,致使社會繁榮富裕的同時,也帶來了價值與文化的多元:市民乃至公民社會開始形成。不僅僅官,屬於知識界與平民階層的士、學、商、優,都有了自己的聲音。比方我們都熟悉的、老佛爺撥冗御覽的《申報》。

以政權的對報業開始實施有效控制,始於1927年的北伐成功。軍閥混戰之後,大一統的國民政府成立。執政的國民黨宣稱,其治理方式自此即由“軍政”轉為“訓政”。雖然在政治上實施獨裁,就經濟制度而言,該黨對私有制是認可並予以保護的(學界也有另一說:想統制而未得)。這是國民黨與共產黨統治的最根本的區別——前者始於會黨,有限接受列寧主義改造;後者始於共產國際支部、全面汲取列寧階級鬥爭理論——在這樣的情況下,獨立與自由的傳媒尚有一息尚存的空間。比如1940年代,任讀者自由訂閱的,除執政黨主辦的《中央日報》而外,還有民間的《大公報》和反對黨的《新華日報》。

不幸該黨從上至下的腐敗,比起一步步累積的社會進步,要淋漓暢快得太多了。終於,耗時四年、戰死百萬人之後,國民黨敗給了它忽而聯手、忽而剿滅的活冤家共產黨。沒想到的是,“偏安”於一個海島的台灣,竟然在“訓政”綿延40年之際,以開放報禁為標志,開始了“國父”60年前許諾的“憲政”期。

同樣將孫中山尊為“偉大的革命先驅”的大陸,一直執拗地擁抱“軍政”不敢絲毫怠懈--只看自“建國”以來,毛、鄧、華、江、胡,沒有一個攀上首腦位子的,甘於撒手“黨中央軍委主席”。

傳媒呢--有了槍杆子仍需要筆杆子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