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晴专栏:东征--以抗日为名
2011.03.24
张闻天除了绝对不耽误分秒地往直罗镇送信,得知祝捷大会开完,毛政委正离开红一军司令部首途瓦窑堡,立刻带著张浩到二百多里外的中途站安塞迎接--按照《张浩年谱》的说法,就在那里“传达了共产国际‘七大’决议”。
应该说,此时奔涌在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毛政委心头的,还是大捷之后如何“猛烈地扩大红军和猛烈发展苏区”。怎么个猛烈法?犹记一个多月前快出甘肃的时候,毛曾欣慰地说“走下山去,就进入陕西省了。那里就是我们的根据地、我们的家”,但荒芜的陕北--意味著即无兵源,也无给养--似乎已经不孚眼下“情绪很高”(刘英评语)的英明领袖的期待。望著近在咫尺、“背靠”蒙古、而且(这是最重要的)相当富庶的山西,就此不再“扩红”而按照苏联的意思找日本人拼血本,毛泽东没那么傻吧?
无奈新的“国际精神”非常明确。而且,张闻天根据此精神、以“毛朱”名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拟就的瓦窑堡版《八一宣言》,早在他还在祝捷一线筹划进一步“南征与东讨”(此两处当时均无日军)的时候已经发出(顺便说一句,朱德那时候正在张国焘身边准备进占“人粮极丰的川西平原”)。
随著日军步步紧逼,全国正掀起“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之新高潮。有没有一个两全的办法: 既敷衍了国际指令,又不耽误自个儿可能到手的实利?让我们看看毛政委如何“以数万饥饿之众高揭抗日的旗帜渡河入晋” --“讨伐卖国贼阎锡山”、“打到山西去,开通抗日前进道路”:
童小鹏随中央直属队到了石楼县的下堡镇,看到这个地方“虽然只二百余人家,街上也不过几十间铺子,但是它的建筑,尤其是居民家中的布置,排场得很”。王平带著红十团在洪洞县东南的苏堡镇打土豪和筹款。一天,有个老长工报告,某地主家有个暗窖,里面藏了不少东西。红军找到暗窖,打开一看,光皮袄就一百多件,还有不少古董字画。有一个铜盆,用手在盆边摩擦就会飞起水花,据说价值十几万元。但是这些文物字画都不如现大洋对红军更有用处。仅在苏堡镇一地,红军就筹款上万元。……红军东征取得了很大成功,短时期内红军扩充八千人,筹款五十多万元。(刘统:《北上:党中央与张国焘斗争纪实》)
眼看拿下太原之际,蒋介石出手干涉了。“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立即率队西返。毛政委高兴啊:“打了胜仗,唤起了民众,扩大了红军,筹集了财物”!
读者诸君最为熟悉的那首《沁园春•雪》,并非写于重庆和谈期间,而是在计收全功的该年2月: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昔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只识弯弓射大雕。
具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昔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只识弯弓射大雕。
具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