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二十世紀中葉,哈瓦那中國城是拉丁美洲最大的中國人社區,在世界上也僅次於美國舊金山和紐約的中國城。中國人不但從事傳統的餐館、洗衣、水果店和雜貨鋪這些行業,也開設了自己的銀行、戲院、藥店和旅館。此外,文化生活非常豐富,僅報紙就有4家,其中兩家是日報,還建立了八個主要以地域或宗族為基礎的社團,舉行體育比賽和選美等活動。繁華的哈瓦那中國城被當地人和海外游客稱為“小巴黎”。

更重要的是,古巴的華人不是和當地社會格格不入的。他們積極參加古巴反抗西班牙殖民統治的鬥爭,贏得了”沒有一個中國人是逃兵;沒有一個中國人是叛徒“的崇高贊頌。在哈瓦那海灣,有一座建於1946年的“華人古巴獨立記功碑”。即使在卡斯特羅領導的古巴革命中,也有很多華人參與了游擊隊和學生運動。此外,華人也用募捐和派人回國的方式積極支持辛亥革命和中國的抗日戰爭。
但是,1959年卡斯特羅上台後,哈瓦那的中國城就成了他社會主義革命的對像。中國社區規模較大的私人商業和企業在1960年就被國有化,大批勤勞致富的中國人,不但是富人、而且是在這些商業和企業工作的專業人士和熟練工人被迫雙手空空離開古巴。然後,到1968年,卡斯特羅發起了向共產主義直接過度的“革命攻勢”運動,中國城剩下的小商小販和餐館等等都被一夜之間沒收。
在經濟上遭受沉重打擊的同時,由於古巴和中共關系的惡化,古巴中國人的族群意識也受到全面壓制。華裔對古巴歷史的貢獻成為禁區。4家報紙到70年代只剩下一家,刊登的內容主要只是重復中國報刊對中國情況的報道而不是古巴華人的狀況。很多人不敢或不願稱自己是中國人,尤其是那些第二代或者第三代的華裔。1960年在大批華人離開古巴後,人口統計顯示古巴還有一萬名左右的華人。但到了80年代末只剩下數百人了。
經過這樣一番折騰,曾經是“小巴黎”的中國城成了一座冷冷清清的鬼城,裡面出入的大部分不是華裔。建築物和哈瓦那老城其他地方一樣破舊和衰敗。
自從90年代以來,由於卡斯特羅在1989年公開支持中共對天安門運動的鎮壓,中共和古共又成了盟友。為了討好中共,古巴對哈瓦那中國城作了一些修復,並允許一些華人經營餐館。今天哈瓦那的所謂中國城,就這樣成了一條飯館街。普通古巴人是不可能來這裡的,因為價格很高,而且是用外彙券支付。來這裡吃飯的主要是外國游客,給人的印像這就是中國文化,中國人只知道吃。60年前那個經濟上生氣勃勃、文化上多姿多彩、政治上積極參與的中國城已經完全消失了。古巴政府這種把中國城變成飯店街的“特殊照顧”,與其說是對中國文化的保存和弘揚,不如說是對中國文化的貶低甚至糟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