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事態會演化到這樣一個地步?責任很大程度上在汪暉本人。今年3月 《南方周末》 發表了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王彬彬關於汪暉的成名作 《反抗絕望》 存在著多處涉嫌抄襲的文章。這篇文章本來由 《文藝研究》 發表過,但被刪去了數千字, 《南周》 刊登的是完整版。
汪暉是中國學術界在海內外的名人,有所謂“新左派領軍人物”的頭銜;而 《南周》 不但影響很大,而且在中國報界中有傾向自由派的名聲,對文化和學術一貫很關注,因此這樣的文章一問世就引起了讀者的極大反響,很多學者對此事表態,讀者群中還形成了“擁汪”和“倒汪”的分野。
近來海外研究中國文化和歷史的學者中也出現了這種分野,美國著名學者林毓生和余英時要求授予汪暉學位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和汪的工作單位清華大學出面組織專業委員會調查,而另一批學者則站在汪暉一邊為他辯護,認為這是媒體介入學術爭端,對學者進行惡意攻擊。中國國內數十名學者和文化界人士也發表公開信要求有關部門組織獨立調查。爭論還在發展中。
那麼,為什麼說汪暉對事件演變到今天這個地步要付責任呢?因為從學術專業角度說,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你有沒有抄襲?如果有,那早承認比晚承認要主動得多,也會減輕名譽的損失,你的學者身份還在。如果沒有,那無論從本人聲譽和公眾對學術界的關注來說,都應該及時反擊,不但要求獨立調查,甚至追究指控你抄襲的那個人的責任。無論於私於公,這都是最常見也最合情合理的反應。近幾天有人匿名在網上發出帖子,說上海自由派學者朱學勤的成名作中也有抄襲的嫌疑,朱學勤立刻做出反應,不但回答了問題,還提出和那位人士見面並交流。
但是由王彬彬更正式的文章掀起的這場風波至今已近半年,越鬧越大,汪暉仍然一言不發。這就很奇怪。你不把自己的名譽和身份當回事,媒體反映出的公共關注應該是公共知識分子責無旁貸要回應的吧?何況你自己正是當事人。風波發展到今天,可以說已經超出了汪暉本人的毀譽,而成了一個公共文化事件。
沉默不是金。拖延解決不了問題。不過話又要說回來,以今天中國的這個狀況,這場風波最後以汪暉一言不發,有關單位裝聾作啞,整個事件不了了之來收場的可能性也不是沒有。如果是那樣,也算是中國特色的了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