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中國呢?盡管中國口頭上說要維護朝鮮半島的和平,穩定和無核化,但只要它支持北朝鮮一天,這個和平,穩定和無核化就是空談,這已經被朝鮮多年來的行為方式所證明。人們都知道中共對平壤也不滿意,但重要的是它從來沒有對北朝鮮的挑釁行動給出一條底線。人們甚至懷疑中共和北朝鮮之間會不會是在演雙簧。
現在看來,北朝鮮已經不可能實現無核化和放棄用保持和強化緊張局勢來獲利的政策。那麼問題就是它的一意孤行和難以預測會置中國於一個什麼樣的境地。令人擔心的是,平壤的非理性行為很可能在國內危機達到某個臨界點時失去控制,使得軍事挑釁突然演變為全面衝突,把美國再一次卷入東亞的戰爭。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會如何行動立即成了一個緊迫的問題。
歷史或許可以為這個可能性提供某種參考。在戰爭與和平問題上,中共一向是非常實用主義的。它一方面不放過一切機會顯示自己的民族主義和所謂大無畏氣概;另一方面又從來十分謹慎小心,不冒和超級大國全面直接衝突的風險。這樣,我們就看到中共好戰的一面,也看到它欺軟怕硬和行為有節制的另一面。
抗美援朝一向被說成是中共最“大無畏”的軍事行動,但當時中共不但和蘇聯有軍事互助條約作為後盾,而且也沒有敢向美國宣戰;相反,為了避免和美國的正式宣戰,它宣布派出的是“志願軍”,而不是解放軍,從而把戰爭限制在朝鮮半島。
60年代初的中印戰爭,雖然名義上蘇聯仍然是中共的盟友,但中共很清楚蘇聯的立場,所以根本沒有打算指望蘇聯的支持,打過邊境不多久就匆忙撤兵了。中共生怕戰爭擴大,美蘇都站在印度一邊,局勢就不好收拾了。
60年代末的中蘇邊界衝突,其軍事烈度被中共的國內宣傳給誇大了,實際上中共已經很害怕了,它不但把軍事行動基本限制在連和營一級,而且匆忙發出了“一號命令”,疏散了部分中央機關。更重要的是,中共立刻向美國發出修好的信號,邀請基辛格和尼克松訪華,以此來阻遏蘇聯可能的大規模軍事行動。
70年代末,中共又發起了所謂“教訓越南”的邊界戰爭。但由於害怕蘇聯,鄧小平在開打前先去華盛頓向美國通報,然後在打下諒山後便重演中印戰爭的一幕,匆匆撤兵。
因此,中共的戰爭史同時也是妥協史。中共從來沒有打過一場在軍事意義上是徹底的戰爭,對一個區域性國家都沒有過,何況對一個超級大國。
但是歷史只能提供一個參考,它只能描繪中共的某種傾向和特點,並不能預言它今後的行為。今天的中共雖然還遠不能和美國在軍事上全面抗衡,但國內高漲的民族主義和一黨專政的政治利益使得它不能輕易示弱,坐視整個朝鮮半島被美國控制。何況它今天的軍事實力在鄰近中國的地區打一場有限戰爭是綽綽有余的。在這種情況下,金家王朝的戰爭邊緣政策甚至鋌而走險很可能在一瞬間就把中共也逼到被迫站隊的地步。
戰爭有它自己的邏輯。現代戰爭高技術的特點更是大大縮短了決策層做出反應的時間。因此,中國大陸的盛世可能在一瞬間就被硝煙淹沒。這並不是紀人憂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