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金融機構的高層在多個場合透露,中國政府將在四月份正式推出"債轉股"的政策,以緩解中國銀行系統高額壞賬可能引發的系統性金融風險。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過去一個月內兩次就"債轉股"議題發表公開談話:一次是在三月中旬"人大""政協"兩會的記者招待會上,另一次是三月下旬在海南的博鰲論壇上。李克強明確表示,中國政府"將用市場化辦法推進債轉股,探索用債轉股降低企業杠杆"。
首批"債轉股"的規模大約為一萬億人民幣,實施的時間跨度為三年或者更短一些。據悉入選第一批債轉股試點的金融機構主要為國有和國家控股的銀行,其中有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銀行、工商銀行、招商銀行等。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時任總理朱镕基也曾經采用"債轉股"解決國企改革中出現的大量銀行壞債問題。二十年之後,中國政府不得不再次通過"債轉股"的手段來化解金融系統壞賬高企不下的問題。
中信證券的一份調查顯示,當前中國的債務率已經升至歷史高位,二零一五年的不良資產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百分之五十一。至於銀行壞賬的絕對數額,沒有人相信中國的官方數字。絕大多數的國際投資者認為,中國的官方數字僅僅是銀行系統巨額壞賬的冰山之一角。此外,中國目前正在進行"去產能"和"去庫存"的產業結構調整,這些措施更將使中國銀行系統的壞債局勢雪上加霜。
大規模的"債轉股"只不過是在銀行的賬上做游戲,並不能解決壞賬問題。中國銀行壞賬的絕大部分發生在國有企業和國有銀行之間,其背後的根本原因在於政府部門對企業和銀行的行政干預,這種干預導致了銀行向沒有經濟效益的企業放款,最後累積成巨額銀行壞賬。只要政府的權力得不到有力的限制,尤其是政府通過行政方式干預企業經營的問題不解決,中國的銀行壞賬就不會解決,這也正是二十年來政府再次推行"債轉股"的原因。
"債轉股"作為一種國家政策出台,而不是銀行業的一種自發行為,這本身就意味著國家的行政干預。假如企業的效益好,企業不會同意讓債權人成為股東,因為這意味著企業多了一個指手畫腳的婆婆;假如效益不佳,銀行則不願意成為股東,因為雖然表面的債務減少了,但是卻不得已背上不良資產的包袱。在企業和銀行之間強行介入的,是逆市場行為而動的大政府。而這個無所不在的大政府,這個大政府背後的執政黨,正是目前中國巨額不良資產的始作俑者。
"債轉股"讓銀行成為股東,但是銀行卻無法享有股東應由的"權利"和"權力"。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政府推出的"債轉股"也不可能是一種市場行為。就以目前大量舉債的國有企業為例,假如銀行成為這些欠債企業的股東,他們能夠因為企業管理層的無能而撤換他們嗎?不能!作為股東的銀行是沒有這個權力的,任命國有企業和國有控股企業管理層的權力在共產黨的各級組織部門手中。只要這個管理模式不改變,中國企業的低效和壞賬的累計就會持續。
二十年前的那次"債轉股"所面對的形勢和今日也有很大的不同。當時,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後國際市場份額迅速擴大;經濟的高速增長有效消化了大量銀行壞賬。 這兩個因素已經不復存在:中國主要出口市場的蕭條和競爭對手的成長使中國不可能再一次通過國際市場來快速實現去庫存;生態環境和政治社會壓力也使得過去二十年的超高速增長成為不可能。不知道中國總理在重復"債轉股"政策的時候可曾想過,該政策絕不像看上去那般美麗!
0:00 /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