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磚國家占世界總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二;國土面積的百分之三十,國內生產總值的百分之十八,國際貿易額的百分之十五,外彙儲備的七十五。近年來,西方發達國家陷入世界金融危機的泥潭,而金磚五國在世界經濟中的相對地位則進一步上升,五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已超過百分之五十。
南非國家領導人是第一次應邀參加金磚國家峰會,南非參與的意義遠遠超出了該國本身。它意味著,除了以發達國家為主的北美和澳洲之外,亞、歐、非、南美四大洲都有新興發展中大國參與峰會。雖然金磚峰會並不是一個正式的國際組織,只是一個發展中大國領導人交流的平台,但是參與國的在地域上的廣泛代表性和這五個國家不斷增強的政治和經濟實力勢必使得峰會的聲音在國家舞台上更具有分量。
峰會結束後發表的“三亞宣言”表明,五國領導人所關注的主要問題集中在全球事務治理民主化、改革國際金融體系、穩定大宗商品的國際價格等問題上。這些議題,體現了在當今國際問題上這五個國家各自利益的交集,也表明了他們與目前依然在國際事務中占主導地位的歐美國家的立場分歧。值得關注的是,雖然有些領導人在會議前後就利比亞問題對西方國家發表了言辭激烈的批評,但是會議通過的正式文件在該問題上的措詞還是比較理性溫和的。這也表明,金磚五國在尋求自己的國際地位的同時,並沒有對西方采取對抗的立場。
應該說,中國從金磚五國領導人峰會這一新的國際組織中所得到的利益最多。這首先是因為中國是五國中經濟增長最為強勁的國家,每當提到金磚五國時,人們首先想到的必定是中國。金磚五國實際上為中國發揮了巨佳的廣告效應;同時,由於中國的國家財力在五國中最為雄厚,所以最有力量在首腦會議之後的一些技術性和事務性會談中影響會議的議題;中國也顯然希望利用這個國際平台,增強自己在與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在國際事務中談判的籌碼。
雖然金磚五國在世界經濟中正處於上升態勢,但是西方國家也不必對五國有過多的恐懼。事實上,金磚五國的經濟實力加在一起還不如美國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也不及以發達國家為主體的歐盟。而他們的人口則是美國的近十倍。他們還有一個很長的路程才能夠成為一個像美國和西歐那樣的富裕國家。在他們的經濟發展道路上,還有包括經濟結構調整在內的許多的不確定因素。就目前而言,這些國家正在被高通貨膨脹和世界市場的劇烈波動所困擾。
同時,金磚國家之間也有不同的利益訴求。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改革、國際市場的能源和材料價格、國際貿易以及地區戰略利益等重大問題上,他們的立場並不總是一致的,有時互相之間還存在著難以解決的矛盾。例如,對與印度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國並不十分情願;再如俄國和巴西是資源出口國,而中國和印度則是資源進口國,他們對國際能源和大宗原材料的價格形成機制必定有不同的立場;又如,中國對俄國、巴西、南非等有著巨大的貿易順差,這些都遭至這些國家的不滿。能否解決上述的問題是金磚國家的含金量究竟有多高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