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少江評論:五大央行聯合注資的局限性
2011.09.23
世界五大央行采取聯合行動的背景是歐債危機逐漸升級以及歐元區國家內部對於如何解決這一危機出現的政策分歧。歐債問題的持續發酵不僅使得市場喪失了對經濟恢復的信心,而且也使得那些持有大量問題國家債券的歐洲銀行出現了融資困難,從而導致這一地區出現了嚴重的流動性短缺。這種流動性短缺正在嚴重地影響實體經濟的正常運轉;從而使得人們擔心歐洲乃至世界經濟可能出現二零零八年金融危機以來的第二次探底。
參與此次防範新的流動性危機的五大中央銀行,包括了世界四個最大的經濟體中出了中國以外的三個國家和地區:歐洲、美國和日本,這一現像足以反映世界的政治和經濟領袖們對全球經濟出現反復的嚴重擔心,也表現了他們聯合防範危機的強烈意識。市場對這一政策的迅速反饋也充分說明了市場對中央銀行進行聯合干預的正面評價。顯然,這一政策對於遏制當前市場狀況的進一步惡化起到了積極作用。
但是,不少人對於五大央行聯合注資的行動能否真正地扭轉歐洲市場的頹勢,振興歐元區和整個西方的經濟,並且對世界其他地區產生負面的影向等問題,仍然持高度的懷疑態度。這種懷疑不無道理。歐洲這一輪市場動蕩是因部分歐元國家的主權債務危機而起。包括愛爾蘭、希腊、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國在內的歐洲國家的主權債務占起國民收入的比重快速攀升,使得這些國家基本上喪失了依靠自己的力量償還債務的能力。
在是否應該幫助和如何幫助這些國家擺脫債務危機的問題上,歐洲國家之間、各國內部的政黨和民眾之間有著嚴重的分歧。那些主權債務相對較少的國家的政治家和民眾認為,陷入主權債務危機的國家必須采取斷然行動,消減政府開支,降低財政赤字。否則,僅僅依靠外來援助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不僅如此,那種僅僅是依靠外力援助、要求債務負擔相對輕的國家出錢幫助大手大腳花錢的國家的政策也十分不公平。
從更深一個層次上看,歐元區在解決債務危機中行動遲緩也反應了歐元作為統一的跨國貨幣的內在缺陷。世界各國在應對經濟危機的過程中主要采用兩種政策工具:一是貨幣政策;二是財政政策。統一貨幣並成立超越國家的歐元中央銀行,解決了歐元區國家的貨幣政策的協調性問題。但是財政政策卻依然由各個主權國家自行控制。
在面臨經濟困境的時候,無法使用具有足夠力度的擴張的貨幣政策來刺激本國經濟,有些國家便采用寬松的財政政策來度過難關。這便是通過政府大量舉債的方式來擴大投資和消費,以擴大市場的需求。當然,寬松的財政政策也常常是政客們討好民眾爭取選票的一種有效方式。面對這一財政漏洞,歐元區也曾經制訂一些財政紀律試圖約束政府的不負責人的財政擴張行為,但是這些政策大多沒有法律上的約束力。只要這個問題不解決,歐洲國家的主權債務危機就會周而復始的發生,聯合救助的長期效應就會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