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少江評論】被中央政府撕裂的香港社會


2015.11.27

香港的區議會選舉剛剛結束。與四年前的那次選舉結果相比,建制派減少了二十個議席,但是,他們在本次選舉中獲得的二百八十個議席,仍然穩居區議席總數的三分之二以上。不僅如此,這這也是建制派在自一九九九年以來的五次區議會選舉中取得的第二高票。“泛民”獲得一百個議席,加上“傘兵”斬獲的七個議席,民主派共獲得一百零七個議席,雖然較之上次選舉增加了十七席,卻仍然低於他們在以往其他三次區議會選舉中的戰績。

從獲取的票數看,無論是親共產黨中央政府的建制派,還是反對集權制度的民主派,都談不上是這次選舉中的贏家。建制派具有明顯的財政和組織資源優勢,憑借著這些優勢,他們精心組織,到對手的軟肋區域去“種票”。雖然在局部上有所斬獲,但是仍然沒有擺脫得票總數與上次相比下滑的局面。而民主派在組織和協調方面的不足使得他們分散了不少票數,因而無法獲得他們所希望的突破性進展。

相互對立的兩派政治力量處於膠著狀態,真實地體現了香港目前的政治和社會格局。相當長一個時期以來,香港社會彌漫著一種焦躁不安的氣氛。商人看不到前途,窮人生活艱難,年輕人看不到希望,各個社會階層之間信任缺失。中央政府在政治上表現出越來越強勢霸道,不斷地壓縮香港市民的政治空間,並且在香港市民中種下了互相不信任的種子。去年爆發的“雨傘革命”就是一次社會矛盾的大爆發。

遺憾的是,中央政府和香港政府並沒有從“雨傘革命”中正確地吸取教訓,轉而更廣泛地聽取社會各階層民眾的心聲,致力於改善香港市民的自由和民主權利。相反,他們更是將香港民主力量、尤其是青年學生看作是政治敵人,從各個方面對他們進行嚴厲的打壓。“雨傘革命”之後,政府利用所掌握的行政權力和財政資源,大規模地進行秋後算賬,更加肆無忌憚地在香港照辦大陸的那一套壓制性政治的做法,在教育、新聞等領域進一步加強管控。

與此同時,中央政府和他們在香港的派出機構也正在試圖利用香港社會的民主空間,通過日益增多的駐港機構人員和與大陸有利益關系的香港商人,脅迫部分市民支持中央政府的政策,公開挑動香港市民之間的矛盾和對立。目前,不難看見中資機構向所屬雇員發出在選舉中如何投票、向何種社會團體捐款、以及在何種社會活動呼吁上簽名的指令,這些做法除了增加香港的族群對立之外,對於解決香港市民迫切需要的民生和政治訴求沒有任何幫助。

在此次區議會的選舉中出現的一個重要現像是,無論是建制派還是泛民,都有一些資深政治活動人士被不知名的年輕人擊敗。這種現像出現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一部分選民對現有狀況的不滿,但是又找不到出路。他們投的是抗議票,是對現有知名人士的反對票。但是,無論如何香港年輕人在選舉中的不俗表現是香港社會未來民主的希望,因為總體而言,在香港的年輕人中間,支持中央政府所代表的日益沒落的集權制度的是少數,擁護自由民主的是絕大多數。

新增評論

請將評論填寫在如下表格中。 評論必須符合自由亞洲電台的 《使用條款》並經管理員通過後方能顯示。因此,評論將不會在您提交後即時出現。自由亞洲電台對網友評論的內容不負任何責任。敬請各位尊重他人觀點並嚴守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