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少江評論】與既得利益集團對峙,習近平比不上毛澤東

0:00 / 0:00

無論習近平的反腐是真正地希望整頓官風、化解社會衝突,還是想借一場整肅運動來清除政治上的異己,鞏固自己的領導地位,他的反腐運動當下都得到了普通民眾的歡迎。但是假如習近平低估中國官場對任何類似的運動的"免疫力",甚至低估中國官僚集團作為一個既得的利益集團的"集團抵抗能力",他可能無法取得他想要得到的東西。

中國的官場腐敗由來已久,雖然共產黨將它推向了極致,但是它並不是共產黨帶來的新東西。有的人甚至利用中國文化為腐敗辯護。他們將喜好相互送禮解釋為中國禮尚往來文化的一部分,甚至將行賄看成是中國社會由來已久的傳統。在他們看來,用昂貴的祭品拜祭祖先、禮奉神靈,以求得他們的庇護,這都帶有行賄的性質。他們甚至將不諳此道的人看做是不懂中國禮節。

這當然是詭辯。腐敗的本質是利用公權力謀私利,這與平等的人與人之間的禮尚往來風馬牛不相及。中國官場的腐敗由來已久,且根深蒂固,正是由於中國長期以來所存在的由上至下的權力結構,也正是由於中國社會尚未經歷民主化的社會改造。只要有權力的地方,都有可能產生腐敗,但是在沒有制約的權力的政治土壤中生長的腐敗,更加繁茂猖獗,中國的黨國制度正是這樣一種土壤。

在黨國體制下,官員的權力無法得到有效制約,這無疑是當今中國腐敗難以根治的一個重要原因。正因為如此,即使習近平是真心實意的反腐敗,只要他不願意下決心或者不能夠采取行動鏟出腐敗產生的制度性原因,他的反腐運動不會有成果。從習近平的一系列講話看,習近平的反腐運動無意觸動制造腐敗的制度,因此,筆者對他的反腐的持久性和長效性沒有期待。

中國的黨國制度孵化了一個強大的從腐敗中吸取營養的既得利益集團,那就是手握大權的黨政官員。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他們的腐敗表現為對所有社會資源的直接壟斷;從七十年代末開始,中國開啟了市場化的進程,同時也開始了腐敗由直接的權力壟斷形態向物質化、多樣化、貨幣化的轉化過程。尤其是腐敗的貨幣化,使得腐敗傳播的速度更快、範圍更廣、方式更隱蔽。

中國官場腐敗過去三十多年不斷發展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中國市場經濟力量,通過向官員行賄的方式來贖買部分經濟自由的過程,也就是說讓他們在市場化的過程中得到利益,從而減少他們對市場化的阻擾。正因為如此,有人將中國官場的腐敗比喻為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增長的潤滑劑。問題是,攫取的利益越多,他們的胃口越大,這就導致今天這樣一個公開的、幾乎所有官員們都卷入其中的腐敗亂象。

任何人,包括他習近平本人,只要他們真正地想觸動這些既得利益者,都會遭到他們的抵抗。由於他們人數眾多,而且幾乎無所不在,這種抵抗的力量十分強大。自從反腐運動以來,中國出現了"飯不吃了、禮不收了、事兒也不辦了"就非常形象地表述了官員們對反腐運動的集體抵制。如果不觸動政治體制,習近平無法與這個龐大的利益集團抗衡,因為他們是維護這個體制的基本力量。

與官僚集團對陣,習近平的威望和權力遠不如當初的毛澤東,連毛澤東在與官僚集團的對峙中最後也不得不敗下陣來,落得個賠了夫人又折兵的下場。其中的原因很多,但是最重要的原因是毛澤東並不願意消滅產生腐敗的官僚集團的政治基礎--黨國體制。假如習近平也是這樣,那麼他將比毛澤東輸得更慘,除非他最終向腐敗的官僚集團投降!(自由亞洲電台粵語部評論 https://www.rfa.org/cantonese/commenta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