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少江評論】萬里的四大貢獻

0:00 / 0:00

兩天前,中國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萬里逝世。繼胡耀邦、趙紫陽先後去世之後,萬里是最後一個離世的中國改革派的標志性人物。他的離去,標志著一個時代的結束。"胡、趙、萬"曾經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中央領導層的"改革鐵三角"。沒有這個鐵三角,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政策就沒有高層追隨者,就無法形成具體的政策和勢頭,也不會有隨後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三十年。

萬里在中國政治舞台上的主要貢獻表現在四個方面。第一是他在文化大革命末期,沒有屈從毛澤東繼續堅持階級鬥爭的瘋狂政策,而是順應民意,遵從常識,全心全意地支持鄧小平的恢復生產、整頓秩序、改善百姓生活的務實方針。作為鐵道部長,他不懼毛澤東寵臣們的淫威,頂住政治壓力,克服重重障礙,努力恢復鐵路秩序。他的做法很快遭到了毛澤東及其追隨者的清算,本人也再次在政治上被打倒。

萬里的第二個重要貢獻已經廣為人知,那就是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從中國農村的實際出發,遵從中國農民的訴求,背棄他所在的共產黨組織和黨的最高領導人的荒謬意識形態和經濟政策,支持和推廣以農民家庭承包為核心的農業生產責任制。應該說,中國農業改革的創造者是中國農民,但是改革政策的政治支持者則是趙紫陽、萬里等人。"要吃糧,找紫陽;要吃米,找萬里"的民間歌謠,生動體現了這兩位中國改革家對中國農民的貢獻。

萬里不僅是中國農業改革的支持者,主持制定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國一系列農業改革和農村建設的基本政策,而且還是中國全面改革的堅定倡導者。在中國農村發展突破了僵化的"人民公社"模式之後,他又運用中國農村改革的經驗,堅定地支持胡耀邦、趙紫陽等人在城市繼續推動改革事業,支持各省市的財政包干,支持中國對世界開放,引起國外的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支持特區和開發區的建設等。

萬里的第三個貢獻是堅定地主張削減黨對意識形態的專制,讓人民自由表達意志。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大學生競選活動興起的時候,他是反對動用行政手段禁止競選活動的極少數書記處成員之一。在共產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討論《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時,他是第一個站出來支持將"反對自由化"從草案中剔除的政治局委員。也正是因為他的這一政治立場,使得保守派政治老人對他極不放心,從而堅決反對他進入十二屆政治局常委會。

萬里的第四個貢獻在於他在一九八九年那場政治風波中對學生的保護和對鎮壓行動的無言抗議。他在加拿大的公開談話中肯定學生的愛國立場,這與李鵬等人在國內的強硬立場形成鮮明對比。也正是由於他的這一立場,他在回國後遭受到鄧小平等人的訓斥。其實,一九八九年在萬裡的政治生涯中也是一個分水嶺,從那以後,他從一個樂觀、活躍的政治活動家成為一個沉默的老人。這種轉變表明了他的政治立場。由於各種原因,他無法做到拍案而起,但是他用消極的態度讓全世界知道了他的立場,並從此疏遠了他的老上級鄧小平,保持了自己的政治晚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