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必須看到,過去十年是中國歷史上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的十年。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在過去的十年中大約增長了兩倍,超過了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在經濟總量上成為世界的老二。中國的財政收入增長速度更是迅速,在過去的十年中翻了兩番多。中國政府已經成為世界上財政收入增長最快、相對負債最低的大國政府。在這一時期,中國也超越了日本,成了世界上外彙儲備最多的國家。政府的雄厚財力和豐盈的外彙儲備,給中國的執政者指定和推行新的政策創造了寬松的條件。
正是憑借經濟增長所帶來的實力,中國政府在過去的幾年中舉辦了一些令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活動,其中包括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和2010年的上海世界博覽會。中國將其國家動員機制發揮到了極至,舉全國之財力,將兩個國際活動舉辦得美倫美奐。從胡錦濤和中國得執政集團的角度看,這兩個國際盛會是中國在民族復興大道上前行的裡程碑。毫無疑問,他們也竭盡全力的將這些打造成這一屆政府執政的"政績工程",以其讓世人永遠記住這個他們所標榜的"黃金十年"。
但是歷史對執政者的評價,主要不是看在他執政期件發生了什麼,因為他執政期間所發生的事情很可能是前任執政者執行的政策的結果。"前任種樹,後人乘涼"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前人造孽,後人遭殃"說的也是同樣的道理。對於執政者來說,他們留給民族、留給歷史的應該是他所制定和執行的政策,尤其是這些政策帶來的結果。
從這個意義上講,胡錦濤時期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並不能簡單地歸結為胡錦濤和他的執政團隊的功績,它是中國自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經濟體制改革和參與經濟全球化的結果。尤其是1980年代中國農業改革以及隨之開啟的農業勞動力的解放、城鎮化加速的結果;是鼓勵私有經濟發展的結果;也是從1980年代直至1990年代中國致力於參與國際勞動分工、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結果。這些改革的政策絕大多數始於1980年代,繼續於990年代,並且完成於胡錦濤執政之前。
從某種意義上講,胡錦濤和他這一代的執政者是幸運的。他們沒有當初推動經濟體制改革的政治風險,但是他們卻收獲了所有經濟體制改革的果實。當然在收獲這些改革果實的同時,他們同時也承接了自鄧小平以來的執政者在推動經濟改革的同時拒絕政治制度改革的"單腿改革"的社會後果。這一點也是人們在評價胡錦濤的政治遺產時所應該考慮的另一個因素。(自由亞洲電台粵語部評論 https://www.rfa.org/cantonese/commentaries)
0:00 /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