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少江評論:莫言和劉曉波都是當之無愧的受獎人

莫言昨天被瑞典學院授予諾貝爾文學獎,這是世界對莫言的文學成就的認可,也是世界對當代中國文學的認可。莫言是我的同代人,雖然我讀過的他的作品並不多,但是對所讀過的作品,我都能感受到濃厚的鄉土氣息、強烈的時代氣息、和作者突破現有桎梏的不懈努力。

0:00 / 0:00
左: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人中國作家莫言。右:2010年諾貝爾和平獎獲獎者中國學者劉曉波。(AFP和Boxun)
左: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人中國作家莫言。右:2010年諾貝爾和平獎獲獎者中國學者劉曉波。(AFP和Boxun)

作為一個讀者,我對他的文學成就是認同的,對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高興的,為莫言而高興,也為他那一代中國作家的努力被國際所認可感到高興。

莫言獲獎後,高興者有之,反對者也有之。有一些我所十分敬重的中國朋友明確對莫言的獲獎表示憤慨。他們認為莫言是一個體制內作家,是一個被共產黨的獨裁政權所認同的作家,他的獲獎是評獎的瑞典學院討好中國政府的一個舉動。也有人指出,莫言參與中國執政黨所組織的抄寫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歌功頌德的活動,因此在政治上"不夠格"獲獎。更有人認為,莫言在體制內外好處兼得,名利雙收,並因此而憤憤不平。

我是不喜歡獨裁的中國共產黨的,既因為它殘酷地壓制中國人民的自由,也因為它的官員的貪腐不堪。這個體制十分殘酷,在中國反對它是要付出沉重的代價的。我本人為此付出了被監禁、被騷擾、被放逐的代價。說實話,我不是一個容易忘記仇恨的人,至今也仍然不原諒共產黨對這個民族、對中國的民眾所帶來的苦難。但是我們沒有理由要求所有的中國人都去仇恨我們所仇恨的東西;也沒有權力要求所有的人為信仰去作出犧牲。因為如果那樣,我們就與共產黨沒有太大的區別了。

在共產黨的體制下,有人在絞盡腦汁地干損人利己的事,他們是人類的渣滓,也是這個至今存在於中國的不人道的體制的精髓,這樣的人是不可原諒的。但是也有不少人,受到信息的局限,對這個制度的看法與我們不同,他們認為這個制度在中國是必然的,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對這個民族是有益處的,這些人,需要我們在辯論中去說服他們,簡單的埋怨和責備是沒有用的。也有的人對這個制度的弊端看得很清楚,但是沒有犧牲的勇氣,或者為了在有限的時間內做一些自己認為更有意義的事情,讓人覺得是在獨裁制度下"苟且貪生"。後兩類人中,有不少是有成就的科學家、藝術家、工匠等等。對這些人,我們不應該求全責備。

在我看來,莫言至少不是那種損人利己的人、那種主動投靠集權政府為虎作倀的人。他的作品表明,他用大部分時間和經歷來發掘人的本性,他在藝術上的探索也有目共睹。他對中國文學是有貢獻的。這些是我為他獲獎感到高興的原因。為他獲獎而高興,並不等於贊同他做過的所有的事情;也不等於認為中國沒有其他(更)優秀的作家。在這一點上,我倒是希望我的持不同政見的朋友們多一份寬容。少一些"憤青"般的憤怒。

當然,在聽到莫言獲獎的消息的時候,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另一個獲獎人:兩年前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無論是劉曉波還是莫言,獲得諾貝爾獎都是當之無愧的。一個獲獎者至今仍然身陷囹圄,而另一個獲獎人卻得到中國官方媒體的歡呼,這種鮮明的對比不應該成為我們反對莫言獲獎的理由,但是應該成為我們為劉曉波的自由和在中國弘揚劉曉波的理想而努力的契機。我希望不久的一天,劉曉波和莫言共同出現在諾貝爾獎得主的聚會上探討他們用不同的方式伸張人性的努力和心得。(自由亞洲電台粵語部評論 https://www.rfa.org/cantonese/commenta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