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少江評論】中國外交在吉隆坡遭受挫折


2015.08.07

歷時三天的東南亞國家聯盟外長會議昨天結束。會議期間,中國、美國、日本、澳大利亞、韓國等相關國家的外長也分別與東盟國家的外長們進行了雙邊和多邊會談。會議結束時,外長們發表聯合聲明不點名地批評了中國在南海的填海造島行動,指責中國的行動“破壞了互信,增加了緊張,破壞了南中國海的和平、安全和穩定”。

東盟外長在聯合聲明對一個本地區的大國進行不點名的指責是一個重要外交事件,是中國外交的一個挫折。就在會議召開的前一天,中國副外長劉振民還高調表示,東盟外長會議不會討論南海問題。結果表明,這只是中國的一廂情願,中國沒有能夠說服東盟的外長們。不僅如此,無論中國政府如何不願意,南海的緊張局勢實際上成了會議期間與會外長們和國際輿論關注的一個焦點。

非常明顯,中國政府在這次會議上已經成為眾矢之的。包括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在內的那些與中國在南海有主權之爭的國家當然需要以“扎堆取暖”的方式來應對中國作為一個地區大國的壓力;作為與中國進行抗衡的另一個地區大國日本當然也會利用這一機會支持地區國家的反抗牽制中國;作為世界第一強國的美國也不會放棄在這一地區顯示影響力的機會。

上述國家對中國的不滿和反對在預料之中,因為他們的外交行動是為各自的利益進行盤算的結果。問題在於,在整個會議期間,沒有聽到任何支持中國的聲音。中國在該地區沒有盟友,而在世界其他地區的所謂盟友,也都避免對中國在南海問題上的立場表示支持。中國儼然成為孤家寡人。對於希望成為地區乃至世界大國的中國而言,這種局面十分尷尬。

為了應對外交孤立局面,中國外長王毅在會議期間宣布,中國的填海造島行動已經停止。為了爭取扭轉地區小國向美國、日本和世界其他國家求助的態勢,王毅在會議期間就南海問題提出“三點倡議”,呼籲各方加快磋商“南海行為准則”,積極探討“海上風險管控預防性措施”,並要求該地區以外的有關國家不要干涉南海糾紛。

但是王毅的聲音顯得十分微弱。那些與中國有領海爭端的國家聲稱,中國停止造島是因為中國已經完成了這一階段的造島任務,他們對中國和平解決問題的誠意表示嚴重懷疑。而美國更是不給中國面子,明確表示美國有權利就中國在南海的行為表示反對的立場,因為中國的政策和行動違反了有關該地區自由航行的國際法,威脅了地區安全。

中國與有關國家對南海主權爭執並非始自今日,但是中國在地區外交上如此孤立卻是一個全新的外交現像。經過三十多年的經濟市場化和對外開放,中國的經濟實力今非昔比。經濟實力的增強本應成為中國在本地區乃至全世界爭取更多的全天候政治盟友的有利條件,從中國政府在此次東盟外長會議期間所遭受到的圍剿看,中國的經濟實力顯然沒有在爭取盟友方面發揮作用。

毛澤東時代的外交政策以聯合第三世界抗衡美蘇兩個世界大國為核心,中國的形像是“一窮二硬”;鄧小平時代以來的外交以爭取和平建設的國際環境為主線,中國的外交身段更具有靈活性。習近平上台以後,中國的外交目標究竟是什麼?除了希望成為強國之外,中國外交沒有得到世人尊重具體的價值內涵。一個強大而又沒有得到尊重的價值觀的國家,容易引起世界的不安。

中國在此次東盟外長會上遭遇滑鐵盧表面上是因為南海主權爭端,本質上是由於中國的外交失去方向。世界大國、地區大國和中國周邊國家聯合起來對中國進行指責,既是世界對一個崛起的中國的焦慮,也是中國領導人缺乏外交能力的一個表現。如此的外交作為,不僅無法保障中國經濟的繼續發展,還會給國家的和平和人民的福祉帶來損害。

新增評論

請將評論填寫在如下表格中。 評論必須符合自由亞洲電台的 《使用條款》並經管理員通過後方能顯示。因此,評論將不會在您提交後即時出現。自由亞洲電台對網友評論的內容不負任何責任。敬請各位尊重他人觀點並嚴守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