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忌評論】追究屠殺 放下黨爭

0:00 / 0:00

北京大屠殺28週年,香港支聯會再次發起燭光晚會悼念,11萬人燃點蠟燭,為六四死難者默哀;雖然人數比以往幾年減少,但相對於2009年之前的數字,近八年六四晚會的人數,仍遠遠高於以往4-5萬人的2倍至3倍,然而只是悄為下跌,又引起香港各路民主派之間的爭吵,而以往常出來為中共護航的土共,則大部份樂於保持沉默是金。

從歷年六四晚會的參加人數分析,令六四晚會「重拾活力」的年份,是2009年──當年六四晚會參加人數大會數字達15萬,籌款破2百萬,自始連續6年參加者超過15萬,這些年的籌款數字,亦是2008年的2-3倍,未跌過在7位數以下,說明自2009年之後,香港一些事情改變了,令香港人再度關心六四。而剛好這一年,就是香港人身份認同大轉向的一年,由期待北京奧運的中國人身份認同新高,去到反毒奶粉後質疑做中國人,同期引發香港的本土思潮。

這兩年見到有很多「大中華膠」的傳統「愛國不愛黨」上一代,一直在質疑年輕人的本土主義港獨思潮,令年輕人不再關心六四;這些假說在數據上根本不能成立;從六四人數的參與者與捐款數字,反映香港人質疑作為「中國人」的身份,重拾香港人身份,才又重新關心六四,即使2017年的11萬是「新低」,但仍遠高於2009年之前這麼多年;和一般人所相信的相反,自香港的本土主義興起之後,六四晚會的人數是不減反增。

從港大民調的數據,更完全解釋這趨勢:港大民研每年就六四事件作出民意調查,數據一如往年的,有關北京學生的做法,中共處理手法,對平反六四的睇法,都是愈年輕就愈撐學生,愈年老就愈親政府;更比較2016年的數據,則更清楚見到三個年齡層對上述三條問題的改變,顯示18-29歲的年輕人,在反對中國政府比率和往年接近(2017:87%對2016:86%),支持北京學生大升13%(2017:72%對2016:59%),只在「平反六四」微跌3%(2017:75%對2016:78%),反映近年不斷質疑六四悼念的「本土派」,即使這幾年不斷質疑「平反」的字義,或對支聯會主導運動的質疑,對年輕人的影響只是輕微的3%,更在誤差的 6-7%範圍之內,根本不影響大局。

反之50歲以上人士,認同北京學生的比率大跌9%(2017:34%對2016:43%),反對北京學生的比率上升8%(2017:30%對2016:22%),而更致命的是,對支持平反六四的比率,大跌9%(2017:45%:2016:54%),不支持平反上升10%(36%:26%),再加上50歲年齡層人數最多,因此令支持「平反六四」大跌的,正就是這群50歲以上的人,而這些人在身份認同上更傾向中國人身份,這些早已是港大的身份認同民調早已證實的。

再看兩次2016年中大與民主黨對年輕人的民意調查數據,顯示有4-6成的香港年輕人,是支持香港獨立,對比起六四的數據,則可以得出幾個結論,即支聯會多年來以為「愛國」就會支持民主運動的假設,是錯的;而另一個「港獨」與「本土」會令六四沒有人關心,亦是錯的;從這些數據上清楚見到的,就是對支聯會或悼念六四的最大敵人,一直都是「愛國」,由「愛國」變成認同了中國的經濟發展,然後認為可以「忘記六四」,這解釋了50歲以上人士對六四的態度;而偏偏支聯會卻幻想「愛國」可以達至「不愛黨」,卻沒想過這些「不愛黨」的往往可以轉眼又「原諒黨」,然後重投中共的陣營,一如來自民主黨的馮煒光、狄志遠、張炳良,甚至將會出任局長羅致光。

與此相反的是,反中與反共是相輔相乘的,亦即就算不去參加支聯會的晚會,但數據上卻一面倒完全反對中國政府,支持北京學生,支持平反六四,甚至令晚會出席人數遠超2009年以前;然而為何有這麼多「民主派」,卻不斷指責香港學生,甚至要不斷灌輸年輕一代要「愛國」,不斷強調「同胞」即所謂「血濃於水」的種族主義思維呢?

對於中大學生會的荒謬聲明,竟放過支聯會「愛國」與「建設民主中國」的問題,放過今年大會主題:「哀悼民運死難同胞」,卻走去質疑「沒有新意」與「籌款」,是完全錯誤必須駁斥;但相反支聯會主席何俊仁,卻又有如文匯報上身般,竟對記者批判學生說:「很多人對歷史認識不足,所以沒承擔,這亦是政府回歸以來教導歷史的失敗。」­--這又令人反過來問,難道何俊仁支持特區政府的洗腦教育嗎?為何要強迫人「愛國」?從兩邊完全沒有水準的言論,說明這幾年香港的六四爭議只是少數人騎劫多數人的口水仗,而且完全失去「如何爭取更多市民」支持的焦點,一如歷史上讀到的一大堆「黨爭」,無謂之極;想要追究屠城責任,首先應該放低黨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