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忌評論】減單程證而非割郊野公園

0:00 / 0:00

早在三十年前,香港當時的「常識」或以前叫作「社會科」,早已指出香港「地少人多」、山多平地少,依靠大量填海土地等,因此香港早就遇到「人滿之患」,由交通擠塞到各種污染問題,早就困擾著幾代香港人。

由於房屋供應短缺,特別是建公屋數字,遠遠追不上輪候公屋的基層人口增長;早前香港的社區組織協會幹事施麗珊,則在無綫電視接受訪問,和應要「討論」特首梁振英在郊野公園建屋的政策,反指香港人如今對此「連討論也不可以討論」。

然而如果要討論開發郊野公園,那麼問題就是真的不夠土地嗎?早幾年不少關心基層的香港左翼人士,紛紛回應指土地供應足夠,問題是政府不願建屋;如今社協居然提出討論要在郊野公園建屋,難道香港的左翼人士改變主意,承認香港土地供應不足了嗎?2013年香港有人登報,要求源頭減人,去討論減少單程證配額,先解決本已積壓的問題,卻被這些「左翼人士」抹黑攻訐為「歧視」與「法西斯」,說根本沒有「土地不足」的問題,甚至說新移民和增加的公屋需求無關。

然而最奇怪的是,他們又同時不斷推銷香港「人口老化」,要引入新移民去解決香港的人口老化問題;但同時又說漏嘴,說香港很多低技術的工種是靠新移民而「賤價」被「刻薄」所支撐,否則香港人無法以低價享受今日的生活;但轉頭又說改善工人福利只是九牛一毛,主要的開支都是租金;那麼反過來問:正是因為有人願意賤價搶工作,才令各行各業的人工繼續被拖低嗎?當左翼承認土地不足時,是否更需要先討論減少人口增長,最起碼是暫停幾年,去先解決已有的問題呢?否則今日割一幅郊野公園,明日又再割一幅,永遠無止境的人口增長,香港還能剩下幾多郊野公園呢?

問題究竟是因為太多人?還是因為太少地?還是因為太少興建房屋呢?事實或者三者都是,就是香港或許有足夠的土地,可是土地都在大地產商、發展商以至地區勢力人士手中, 而政府既無意亦無力去收回;另一方面,政府長期興建房屋數量太少,追不上積壓多年的房屋要求;而最重要的問題,就是政府繼續放任輸入移民,特別是完全不需要居所證明,或資產審查的單程證低技術移民,令香港本地的貧窮弱勢人士,得不到應有的照顧,反而被這些新來港的人口搶奪本已不足的資源,於是變成永遠都無法解決的問題。

政府一方面否認「人太多」,另一方面卻不斷說「不夠土地」;政府早在董建華時代,已經說香港經濟要向「高增值」轉營,一方面卻繼續輸入不需任何資產審查的低技術人口,於是香港經濟就繼續濫用「高密集勞力」,而這些基層就令房屋供應進一步緊張,令炒家可以繼續把單位分割,以天價租「劏房」賺取租金,令香港所有正行生意,都不及「炒樓」的利錢吸引,進一步全民炒樓。

香港在政權移交二十年的最大問題,就是人口政策;政府一方面積理大量無法處理的公屋與基層需要問題,一方面卻無限制地繼續輸入低技術人口,真相就只有一個,正如郭文貴所揭露的,中共在香港做的,一如在西藏與新疆做的,就是要殖民香港;由基層的貧窮人口,到中上層的幹部子弟,都不斷以中國移民全方位殖民香港;然而最不幸的,就是香港有很多人仍然對此不願相信,或不願醒覺,對任何減少人口增長的討論,都「不能討論」而打為「法西斯」、「歧視」以至「毒氣室」,結果就是令政府大條道理去割郊野公園用地,成為政權的幫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