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香港親共傳媒又瘋狂上綱上線,將浸會大學不合理的普通話課程考試引發學生強烈抗議,學生「佔領」辦公室,說成是「港獨」挑起火頭。
有報章發現,香港最受歡迎的幾大學府,即港大、中大以及科大,還有近年不斷提升排名的城大,都沒有要求學生要考普通話考試,另外一些曾設立要求的也看似已經取消,例如理工大學;但嶺南大學與浸會大學,卻特別設立普通話課程,必須及格才可以畢業;然而問題來了,香港的語言環境接近九成都是粵語,讀書則多數以英文,日常根本不需要使用普通話;既然在港讀書的大學生,絕大多數都留在香港就業,那麼為何這些學生竟然不需要考粵語能力證明試,卻反過來要考沒有需要的普通話語言能力證明,所為何事?
最令本地學生無法明白的,就是為何將近一成多的大學學位給了大陸學生就讀,這些大陸學生都不需要讀粵語、學粵語,完全脫離香港的環境,卻既可以就此畢業,甚至申請簽證留港工作。反過來絕大部份本地工作,都沒有普通話的需要,卻要強制本地學生考試?這種完全脫離現實與市場需要的做法,說明了這些大學的普通話畢業要求,要不就是無謂的要求,要不說是為了政治媚共的做法。
再退一萬步好了,如果工作有需要普通話,那麼其工作自然有相關語言的要求,為何要大學要越俎代庖,去強制學生考校內試呢?舉例說不少專業的資格,都需要考取一些廣泛承認的語言資格;例如在香港要修讀投考律師的法律專業文憑,就必須在英文能力的IELTS試考獲最少七分,這些資格要求自然有外界的評級機構代勞,而不是個別院校的校內試;而僱主也寧可相信這些統一的資格,而不是個別學校標準不一的考試,所以這些考試根本是既無必要,純粹阻礙學生畢業。
根據浸大學生會及其學生的說法,以往有多名學生在這個要求特高的考試中,無法及時合格,阻礙畢業與搵工就業,於是曾與校方商討改善;浸大校長錢大康就此曾承諾,會設立較簡單的普通話豁免試,指這個考試「不須精通拼音,能流暢使用普通話對答即可通過」;如及格就不需要再讀普通話課程;然而結果這個所謂 「較簡單」的豁免試,卻只有三成的及格率,不少人都認為其「豁免試」標準,比外界的專業試更難,甚至連大陸長大的學生,也會因其「鄉音」而非「標準京腔」不合格,那麼這種考試是為了甚麼呢?
事實上香港的「推普機」已經完全走火入魔,有小學家長分享其子女課本,見普通話課竟教導學生把「再轉乘巴士」,在課本上寫為「再倒巴士」。這種古怪的用法,不但在香港從未聽聞,甚至在使用普通話的大陸,「倒巴士」的用法也不常見;而「巴士」本身為香港的叫法,在大陸則叫「公交車」,這種混合北方口語與香港常用叫法的內容,絕對是不倫不類。
在香港的歧視本地語言政策下,粵語入文就說是「錯誤」;反之無論是再少人用,再與現實疏離的北方土話,即使完全違反漢字的用法,都可以算成「普通話」的一部份,而隨意入文變成「正確中文」。抗議這種歧視粵語,「盲撐」普通話的政策,就變成了「港獨」──唯一的合理解釋,真相是這些政策,是中共殖民香港政策的一部份。那麼反對中共的殖民政策,自然變成了中共口中的「港獨」了──講真話,反對殖民,就是「港獨」。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