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忌評論】兩害取其輕的一票

0:00 / 0:00

香港特首的小圈子選舉舉行在即,自中共強行拉下最不得民心的梁振英,不容許梁振英連任之後,特首選舉明朗化,兩大熱門分別是前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得到中聯辦系統的支持,而另一位則是前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有商界以及部份民主派的支持,而另外兩位前法官胡國興,以至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則困難地爭取150個選委提名,隨時未能入閘。

由於「反梁振英」就是香港的主流民意,經歷了極低民望的梁振英五年之後,香港主流民意特別是民主派,都對「梁振英路線」非常討厭;因此繼承了梁振英系統的林鄭月娥,就同時繼承了這份討厭;而為防止CY2.0上台,很多市民把希望寄托在曾俊華身上,特別是曾俊華的公開發言得體,又不斷被中聯辦系統打壓,敵人的敵人,就成為了目前的盟友,香港市民為終結「梁振英路線」,於是曾俊華就忽然成為了市民熱愛的對像。

面對曾俊華民望高企,很不幸的是香港的民主派,特別是社運的左翼,他們卻無法理解這股民情從何而來;這些人一方面對經濟右傾的曾俊華有天然的厭惡,再加上曾俊華受制於中共建制的立場,如831及23條的立場,於是就藉此在網上對曾俊華作出不少批判;由於這與主流民意相違,他們立即受到很多市民的嚴詞批評,甚至威脅要對他們作出「票債票償」的行動。

問題的核心,就在於這些民主派與社運搞手過於理想主義。民主制度的用處,從來不是一個「選賢任能」的制度,因為投票的只代表了社會的主流意見,而主流只是社會智商的平均數,只代表了多數人的利益,不代表會是最有智慧的選擇;因此民主制度的最大作用,就是「兩害選其輕」(Lesser of Two Evils)。

民主派一方面說不認同這個小圈子選舉,一方面卻搞錯了這個選舉票數的意義,然後自欺欺人說,如果民主派投了某某一票,他就可以「挾高民意」去推行危害香港的施政,這完全是跳躍的邏輯,經不起事實的考驗¬──在一場小圈子選舉之中,三百幾個民主派選委投了甚麼暗票,其實不代表民主派對這個候選人的背書,因為本質這個制度,就是不民主的小圈子選舉。票數是虛的,背後的政治派系實力才是真的;民主派今日投了票支持,明日仍然可以投票反對其議案,因此一個特首即使全取1200票當選,不代表明日他在立法會就可以得到相同的票數,去通過任何議案。

再推論下去,票數其實反映的是民望;又是否高民望的特首,就可以通過一些較差的議案呢?從梁振英執政的五年可以得知,梁振英頭一年在即2012年最高民望時,反而是最會退讓(如反洗腦國教的讓步)之時,學民思潮更藉此得以興起;而以後梁振英民望愈低,則愈不加在乎民望了,因此民望「容易」通過壞施政,這是在外國真普選才有,香港的小圈子制度,再加上比例代表制下的立法會議席,是根本不會有大影響的。

民望如浮雲,一旦違反市民的利益與立場,立即就會「插水」下跌;因此民望是有權力者的包袱,而不是其真正的政治實力,特別在這種小圈子寡頭政治當中;來自建制派者,特別珍惜得來不易的民主派支持,例如推翻23條立法的田北俊,或前浙江省政協香港電視的王維基,這兩位就是最好的例子。

因此民主派更應該主動伸出友誼之手,在政治上作出友好姿態,去促進雙方的合作;如果對方不肯合作,那麼責任以至民怨,就將會落在害怕得罪中共而不敢合作的曾俊華身上,而不是民主派自身;政治就是妥協的藝術,民主就是兩害取其輕,抱有遠大理想,在面對現實不可能時,不代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妥協;小圈子選舉中投一次票,不是通過一個不可逆轉的壞政改方案,兩者完全不能相提並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