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共領導人唯一高調支持的特首選參選人,長期被人質問為何沒有政綱的林鄭月娥,終於交出了其競選的政綱,理論上作為「後發者」,比起先前已發表政綱的參選人,應擁有更明顯的優勢,然而林鄭月娥交出的,卻是只見到細節,卻沒有宏觀視野的政綱,最多達至「小修小補」,甚至有如梁振英政綱般爛尾收場。
比起曾俊華政綱著重在架構以及宏觀問題的著墨,林鄭月娥在政策問題上觸及了更多細節,以至在一些關鍵問題上看出了用心,例如回應了民間對檔案法要求,以及和曾俊華一樣回應了把防止賄賂條例加入監察特首等等;但反過來林鄭政綱中細節的「大雜炒」,卻不免流於瑣碎,而且即使觸到問題的核心,卻完全沒有真正解決問題的方案。
舉例林鄭月娥政綱第四章討論教育問題,以圖表指出香港自2000年至今,投放在研究及開發投資的GDP遠遠落後於其他地區,開出50億的支票,說要和教育界各相關人士,討論改善教師待遇云云;然而比起曾俊華政綱第十三章先指出問題,再提供建議,林鄭政綱卻有如天馬行空,其所謂「理念」就是「人是最重要」、「香港青年要有國際視野」、「為關心下一代共同努力」,然後那些建議的關鍵字,例如曾俊華政綱上見到的 STEM教育、編程Coding等等,完全在沒有解釋的情況下,也成為了林鄭的建議了;而且林鄭更提出了吳克儉念念不忘的「生涯規劃」,這說明林鄭的教育政策,簡單而言就是撥多了款,搞一大堆大雜炒,然後原則上甚麼也沒有改變;曾俊華提出取消TSA/BCA,而林鄭則只提「擱置TSA/BCA」──擱置即可以恢復。
然而林鄭卻迴避了真正的問題--她提出比較的地區,其年輕人入讀大學的比率,都比起香港的大學生比率高;2016年中學文憑試符合大學入讀資格的考生達2.4萬多個,但教資會資助的本地聯招加上非聯招的學額,卻只有1.5萬個,而大學卻另外以16%的學額,用來安置「非本地學生」,而當中的中國大陸學生,不計持有外國國籍者,已達當中76%,即各大學每年總共收了2千多個中國大陸學生,而偏偏這些學位原本可用來給予符合本地入學資格的本地生,政府卻任由大學不收本地生,而另外巧立名目去再津貼叫學生讀那些「自資學位」,即政府花更多的錢,卻令本地學生入讀大學一波三折,結果花多了錢,卻無助於解決教育的核心問題。
至於房屋問題,林鄭更是承襲梁朝重申「必須開拓土地」,除了空泛說出「更宏觀的態度去檢視土地供應來源」,在「維港外填海」,在新界找棕地,一如教育的問題般,不似曾俊華說出要「同工同酬」,或花筆墨多談棕土,而又把一切推去將來成立的「專業人士」所組成的「專責小組」,這種拖延手段就是令所有人有解決問題的期望,到最後就提出一個大家都不接受的失望,一如林鄭以往在退保問題的作風一模一樣。
比起其他參選者的政綱而言,林鄭政綱的最大失望,就是比起其他人或許執於一偏,有很多「留白」沒有提者,而林鄭都有提;然而林鄭全部都提出了,偏偏就是卻缺了真正的解決方法,顯示根本沒有解決問題的計劃,一如梁振英任內已證明完全失敗的一套。林鄭一方面繼續堅持鐵路為骨幹,一方面繼續叫鐵路「提升載客容量」,那麼其「紓緩塞車」的建議又怎會不是廢話?運輸局於2014年說乘客玩手提電話上網,令車廂不夠「擠迫」而減低了載客量,林鄭就一面說要增加容量,一面建議在列車增設免費Wifi上網,所有建議都是互相抵消的相反效果,這樣的政綱說明「好打得」,只是一句口號,完全脫離現實。
0:00 /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