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忌評論】香港新界東補選的一場激戰

0:00 / 0:00

香港的228新界東補選,是香港選舉史上最激烈的一場補選,原因是民主派的支持者分開支持兩位參選人,一位為傳統泛民──公民黨楊岳橋,而另一位是在大年初一在旺角為小販爭議,參與勇武抗爭警察而被捕,來自「本土民主前線」,仍就讀香港大學哲學系的梁天琦;由於票源有所重疊,香港民主派擔心是次補選將會有如2000年的台灣總統大選般,在兩個民主派相爭之下,令中共在香港的代理人民建聯的周浩鼎當選;而周浩鼎更揚言,要在當選之後修緊香港立法會的議事規則,縮減立法會議員的權力,令民主派無法再「拉布」(filibuster)。

然而福星高照,最終楊岳橋以160880票(37.2%),險勝周浩鼎的150329票(34.8%),而激進本土派的梁天琦,則獲得66524票(15.4%);楊岳橋之勝,在於以補選來計 還算高的投票率(46.18%),而親共保守票源亦分裂,如原自由黨的方國珊 (33424票),以及改為走向建制的黃成智 (17295票),另外部份親共 的派系亦沒有盡全力為周浩鼎輔選。

香港今次補選民主陣營的「分裂」,在於支持梁天琦的票源,以年輕人居多,他們以「本土派」自稱,以及部份人認為「本土派」不是「民主派」的一部份;然而最終得票計,「泛民+本土」,比起四年前立法會選舉的「溫和+激進」的得票計,其實不增反減;觀乎全個選舉,無論是公民黨的楊岳橋,或者是本民前的梁天琦,都以香港人自居,雙方幾乎沒有就香港前途──如是否應該獨立,或者脫離中國,或者以甚麼角色看待中國民主運動等作出爭論。因此觀乎最終投票的結果,實際上由民主派流向梁天琦的票源,主要為上屆立法會選舉的「激進派」,即投給社民連長毛梁國雄的10.39%,加上人民力量陳志全的8.19%(兩者相加合共18.58%),主要是認同其比較「激進」對抗政府的抗爭手法,而不是身份認同的爭議。

最值得令人關注的,是香港年輕人與首投族,明顯對傳統民主派,只留在議會內投反對票的抗爭方式,感到厭倦;同時過去四年,傳統民主派漠視本土議題,由對抗政府的洗腦教育,改以普通話教中文,在傳媒以及政府公文大量引入大陸字句,甚至改為用簡體字,以至在福利政策上沒有保障港人優先等,都令首當其衝的年輕人非常失望;因此年輕人寧願投「知行合一」去激烈抗爭的梁天琦,也不願投泛民一票。

2015年英國的下議院大選,執政保守黨雖然在面對反對黨工黨的挑戰下,失去不少議席,卻向第三政黨──即原為執政同盟的自民黨手上,搶了更多的議席回來;這種游離票 (Swing vote) 影響結果的情況,由於香港人對政黨的忠誠度更低,往往投人不投黨,很大機會在2016年香港的立法會選舉發生。首先就是「激進票轉移」,以往支持社民連、人民力量等在議會「掟蕉」的團體,可能會認為這些議會內的抗爭「不夠激」,而轉投更激進的武力抗爭派一票;然後這些以往的激進派,就會向更保守的議會派如民主黨等搶票,形成全個民主派的板塊,都走向更強硬。這就是中共堅持委任梁振英作為香港特首的後果,即凡與中共合作或妥協的,就會被香港選民所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