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首林鄭月娥於周一(12日)宣布,將會在5月中起,推出讓大陸人以「來港易」計劃來港,毋須14天強制檢測,也不需要打疫苗,就可以來香港旅遊或探親。此舉完全忽視以往四波疫症爆發的教訓,為求達到政治目的而不擇手段。
當特區政府要對大陸「大開中門」,讓大陸人自由出入,與此同時卻堅拒取消本地的限聚令,以及其他的本地防疫措施。特首林鄭月娥於同一個記者會上,指如要放寬食肆每枱坐6人,以至把堂食時間延長至午夜12時,就需要食肆員工打第1針疫苗,以及顧客強制使用「安心出行」的手機軟件;而如想把食肆放寬每枱坐8人,則必須食肆員工都已打2針,而顧客則最少要打1針,同時強制使用「安心出行」,才能把堂食延長至凌晨2時;至於酒吧,則需要顧客與員工都打第1針疫苗,以及強制使用「安心出行」,才能換取其「有限度復業」。
為何大陸人來港就不需要打疫苗,但香港人在本地飲食卻需要打疫苗呢?難道大陸遊客在香港不需要進食嗎?否則他們到食肆用餐時,食肆又如何配合政府要求取得這些大陸食客的打疫苗紀錄?先不論這種政策本身如何荒謬,政府為何把檢查打疫苗的紀錄,推卸到食肆員工身上?香港本地人去街超過4人,就被當作違法的「羣組聚集」,要罰款$5000;那麼到時大陸來港的旅遊人士是否受相同規限呢?到時政府不是豁免,就是漠視而選擇執法;政府不出頭執法,更不用檢查來港者的「針卡」,那麼食肆員工又如何檢查?
觀乎以往大量的中港矛盾例子,陸客既不了解香港的法律,更不把法律放在眼內,一旦被要求守法,就指是「文化差異」,以至「咱們大家都是中國人」,然後就「要不是全靠我們打救,香港完蛋了」,在思想語言皆不通(這些人自認)的情況下,把執法責任推到食肆員工身上,又是否製造所謂「歧視」與衝突的來源?究竟是誰在製造中港矛盾的溫床?
更何況即使打了疫苗,也不代表安全。由中國的防疫專家,到香港特區政府的專家,都經常說大家常「誤解」疫苗,指即使打了疫苗,也不代表不會感染,而只是減少感染者的重症而已,也就是說不可以減少社區感染,因此仍然需要繼續執行防疫措施。從94%接種疫苗選擇科興的國家智利,其34%人口已打疫苗,其感染數字不但沒有減少,甚至仍然屢創新高,即可證連比較有國際認證的科興疫苗,也無法減少感染數字!
智利大學的研究更顯示,指如果只打1針科興疫苗,其有效率竟低至0%-3%,和有如沒有打的數字竟接近一樣,即完全沒有效果的誤差範圍之內;要在打第2針科興之後,才有最高27.7%的有效率,而要到第2針的第14日後,才能有54%的有效率;連科興也尚且如此,那麼採用相同滅活疫苗,不但更早期研發而且更缺乏國際數據的中國國藥疫苗,相信效果仍不會有改善。那麼以打第1針,作為放寬限制的做法,又是否合適?
連中國疾控中心主任高福,都已經承認外國的mRNA疫苗更有效之時,香港卻無視中外疫苗效果的分別,「阿茂整餅」胡亂制訂一些荒謬的防疫限制措施,對內嚴,對外寬,不但堅拒全面封關,在對內嚴防,反而大開中門,增加陸客來港互相交差感染的風險,一旦變種病毒流入,必定製造第五波疫症爆發的災難。林鄭政府無視科學,自以為搞政治可討好中央,實在不知所謂之極。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