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忌評論】科技無助暴雨警報效率?

0:00 / 0:00

香港特區政府不斷聲稱「改善」香港的政制,可是對民生問題,卻一直慢三拍;例如香港的一場黑色暴雨警告,就引起網上的熱議,即為何特區政府十年如一日,完全無法利用科技,幫助市民盡早作出安排,以避過返工時間的大混亂。

適逢政務司司長兼署理特首李家超新上任,李於2018年颱風山竹襲港期間,曾口誤把山竹說成天竺,更令人憂慮其學識以及應變能力;大雨雖然引起一連串的山泥傾瀉,例如雨量集中的大嶼山嶼南路一帶的山泥傾瀉,導至全個嶼南交通全線封閉的大混亂;然而運輸署的應變機制,仍然十年如一日,令很多需要來往經過的市民,完全無法知悉封路的安排,而引致很多人去到封路現場「半天吊」,既無法前進,也難以折返,於是產生一個疑問,為何在科技如此進步,一人一部智能電話的年代,有關災難或者各種緊急停止服務的處理,仍然完全沒有任何協助市民的「警報系統」?

上任政務司司長張建宗,曾在2018年10月4日的立法會會議上,聲稱曾跨部門檢討對風災的應變措施,聲稱以此作經驗,去檢討與完善天災應變計劃,聲稱會作涵蓋各部門在預防、應急、和善後進行工作;然而今次黑色暴雨,再次揭示政府掛警告的反應緩慢,要遲至打工仔多數已出門口的早上8時20分,才發生黑色暴雨警告,而待傳媒報道以至傳送到市民,則需要更多時間。

然而黑雨掛得遲,更令人覺得荒謬的,是天文台竟然遲至早上11時10分,才發出山泥傾瀉警告,而早在11時05分,天文台則已由黑雨改發紅雨警告,亦即雨勢已經減弱;在全港發生了多宗山泥傾瀉之後,才作出警告,又有甚麼作用呢?這種完全落後於形勢,事後才發出警告的做法,證明政府的所謂「改善」預防與應急,是失敗的。

政府當年於立法會上,聲稱會對交通未恢復下復工,提供「應對方法」,以至加強內部溝通,以及對外發信息的效能,以確保市民盡早獲得有關交通及社會狀況的最新資訊云云;然而事實就是今日的傳媒經歷了倒閉,以至縮減人手,所謂「即時」的突發報道,比以往更加倒退,而政府的資料發放,即使如今運輸署提供了「香港出行易」的智能電話應用程式,卻仍然把一堆平常「道路繁忙」的資訊混雜在其中,完全無法分開不同的警告級別,即把需要緊急通知市民的,與其他不屬於最重要的資訊分開,於是市民平日只會把相關系統關閉,完全起不到緊急通知的作用。

從這些政府開發的軟件,即可發現很多無謂的資訊,如提供旅遊、購物娛樂甚至膳宿的資訊,卻連最基本集中封路、停電以至天文台的風暴消息、雷雨與山泥傾瀉等警告的系統都沒有;事實上,政府只需要一個簡單而輕便的警告軟件平台,即只用來發出影響市民生活的警報系統,對市民傳送準時的警報,以至讓市民自訂種類與警報級別,以至自訂接收受影響地區的警報,這都是現有科技能夠簡單完成的,偏偏多年來沒有寸進,正說明了香港特區政府,對民生的完全漠視。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