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忌评论】科技无助暴雨警报效率?

2021.06.28
【林忌评论】科技无助暴雨警报效率?
粤语组制图

香港特区政府不断声称「改善」香港的政制,可是对民生问题,却一直慢三拍;例如香港的一场黑色暴雨警告,就引起网上的热议,即为何特区政府十年如一日,完全无法利用科技,帮助市民尽早作出安排,以避过返工时间的大混乱。

适逢政务司司长兼署理特首李家超新上任,李于2018年台风山竹袭港期间,曾口误把山竹说成天竺,更令人忧虑其学识以及应变能力;大雨虽然引起一连串的山泥倾泻,例如雨量集中的大屿山屿南路一带的山泥倾泻,导至全个屿南交通全线封闭的大混乱;然而运输署的应变机制,仍然十年如一日,令很多需要来往经过的市民,完全无法知悉封路的安排,而引致很多人去到封路现场「半天吊」,既无法前进,也难以折返,于是产生一个疑问,为何在科技如此进步,一人一部智能电话的年代,有关灾难或者各种紧急停止服务的处理,仍然完全没有任何协助市民的「警报系统」?

上任政务司司长张建宗,曾在2018年10月4日的立法会会议上,声称曾跨部门检讨对风灾的应变措施,声称以此作经验,去检讨与完善天灾应变计划,声称会作涵盖各部门在预防、应急、和善后进行工作;然而今次黑色暴雨,再次揭示政府挂警告的反应缓慢,要迟至打工仔多数已出门口的早上8时20分,才发生黑色暴雨警告,而待传媒报道以至传送到市民,则需要更多时间。

然而黑雨挂得迟,更令人觉得荒谬的,是天文台竟然迟至早上11时10分,才发出山泥倾泻警告,而早在11时05分,天文台则已由黑雨改发红雨警告,亦即雨势已经减弱;在全港发生了多宗山泥倾泻之后,才作出警告,又有甚么作用呢?这种完全落后于形势,事后才发出警告的做法,证明政府的所谓「改善」预防与应急,是失败的。

政府当年于立法会上,声称会对交通未恢复下复工,提供「应对方法」,以至加强内部沟通,以及对外发信息的效能,以确保市民尽早获得有关交通及社会状况的最新资讯云云;然而事实就是今日的传媒经历了倒闭,以至缩减人手,所谓「即时」的突发报道,比以往更加倒退,而政府的资料发放,即使如今运输署提供了「香港出行易」的智能电话应用程式,却仍然把一堆平常「道路繁忙」的资讯混杂在其中,完全无法分开不同的警告级别,即把需要紧急通知市民的,与其他不属于最重要的资讯分开,于是市民平日只会把相关系统关闭,完全起不到紧急通知的作用。

从这些政府开发的软件,即可发现很多无谓的资讯,如提供旅游、购物娱乐甚至膳宿的资讯,却连最基本集中封路、停电以至天文台的风暴消息、雷雨与山泥倾泻等警告的系统都没有;事实上,政府只需要一个简单而轻便的警告软件平台,即只用来发出影响市民生活的警报系统,对市民传送准时的警报,以至让市民自订种类与警报级别,以至自订接收受影响地区的警报,这都是现有科技能够简单完成的,偏偏多年来没有寸进,正说明了香港特区政府,对民生的完全漠视。


(以上评论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台立场。)

新增评论

请将评论填写在如下表格中。 评论必须符合自由亚洲电台的 《使用条款》并经管理员通过后方能显示。因此,评论将不会在您提交后即时出现。自由亚洲电台对网友评论的内容不负任何责任。敬请各位尊重他人观点并严守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