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忌評論】香港新聞自由的最後喪鐘

0:00 / 0:00

香港其中一樣聞名於華人世界的,就是在華文傳媒之中,長期保持專業的新聞自由;然而這項新聞自由,已經一再倒退,以至響起全面的喪鐘。

掌握在馬來亞張曉卿家族的明報,曾經是「公信第一」的香港言論自由指標;近日傳出撤回總編輯,空降海外人手去「整頓」明報的消息,令香港明報的一眾記者,一再組織起來,與領導層商討;其專欄作家繼上星期資深大律師李柱銘率先「開天窗」──即除標題外全欄空白,然後加東版明報又把幾位著名作家的欄位抽走之後,今日香港的明報再出現四篇「開天窗」的欄位,實屬史無前例。

環顧香港新聞自由倒退,可分為幾個階段;第一階段是 1997-2003 年,即政權移交後的「自律風潮」;傳媒開始不敢報導敏感消息,或把一些政府不願聽見的聲音淡化,減少報導民主派的消息,開始劃一改用一些中共選擇使用的字眼等,例如凡見大陸改為「內地」,大量加入一些有利大陸的新聞報導;但除了減少報導民主派比較明顯,以及「親大陸」言論之外,整體上變化仍屬可以接受,大部份傳媒的報導仍屬中肯,只是把敢批判政府的言論與報導,改為不批判的抽述;雖然有些傳媒已經開變質,如開始抹黑民主派為「漢奸」、「不愛國」,但很多人因這段時期的開明而有錯覺,以為中共沒有打壓香港的傳媒,甚至對中共的節制感到驚訝。

第二階段是 2003-2007 年,隨著好幾年的親大陸言論的洗腦,傳媒不斷宣揚愛國重要的消息。在 03 年爭論基本法廿三條《國安法》立法時,香港市民首次明顯感到新聞自由的收緊;由於早幾年佈局的完成,大量傳媒都開始跟隨政府一面倒宣傳《國安法》的「愛國」以及「優點」,傳媒開始變成政府的宣傳機器,大量宣揚親政府與「愛國」的言論,甚至開始有規模地抹黑民主派人士;政府被迫撤回廿三條之後,更把矛頭直指「一報一刊兩枝咪」,即蘋果日報、壹周刊以及兩位電台名嘴鄭經翰及黃毓民。撤回廿三條不足一年,隨著鋪天蓋地的抹黑攻勢的,是兩位電台名嘴先後被「封咪」,報章新聞報導的尺度變得更緊,然而電子傳媒如電視台及電台,仍然相對有自由,一些探討時弊的時事節目,仍然可以相對自由拍攝與播出,但傳媒開始易手與管理層的替換,幾年之間新聞自由明顯不復以往,當時民主派常引述的字眼,為「溫水煮蛙」。

第三階段是 2007 年起,香港傳媒開始明目張膽全面封殺異見,如民主派議員難得會在晚間新聞鏡頭前出現,更把香港以往幾十年的日常用字以至譯名大規模改變;例如傳媒劃一把美國的維珍尼亞州改為忽吉尼亞州,改美國的麻省為馬薩諸塞州,改釣魚台為釣魚島,還有一大堆如「加大力度」、「打造」、「開幕式」、「打分」、「一起事件」等;兩岸國際版更成為了重災區,幾乎搬字過紙般照搬大陸官方的新聞與觀點,不斷報導一些假新聞或者照搬中共海外官媒的消息。這時期起,不時傳出記者在大陸被打,或在香港於採訪期間被警方或保安針對,甚至遇到暴力對待等;2012 年梁振英上台後,政府更全面改用中共的語言,例如近日的施政報告,梁振英竟說「每個內地辦輻射一至兩個聯絡處」!輻射甚麼呢?在梁振英任內,特區政府的語言受太多大陸的輻射影響,演變成「語癌」,這點顯而易見。

經歷了這長達十七年的倒退,香港的傳媒已經遠遠不如九七前;不但評論以及意見被封殺,連新聞報導的取材與角度,都已經不斷被規限,而要前線記者努力去抗爭;明報或者已經「和諧」多時,但敢言的記者仍然不斷在守衛最後的防線。如果連這防線都要失守,實在是敲起了香港新聞自由最後的喪鐘。(自由亞洲電台粵語部評論 https://www.rfa.org/cantonese/commenta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