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京評論】什麼是習近平名垂青史的歷史機會

0:00 / 0:00

對所有有歷史感的人來說,追求台灣獨立的蔡英文高票當選台灣總統都會帶來一個冷峻沉思的時刻,尤其是看到歡呼勝利的綠色海洋中,竟沒有一面中華民國的青天白日旗。

習近平和蔡英文在未來數年的對決,對兩岸十四億中國人,對全球七十億人將帶來什麼樣的後果?這是人們很難不去想像但又很難想像的問題。在這個挑戰中國人想像力的時刻,一種想像遭到了很多人的排斥,那就是習近平將會冒天下之大不韙,在他的任期內以武力解決台灣問題,成就統一中國的歷史偉業。支持這種想像的基本邏輯是,習近平不可能抗拒名垂青史的巨大誘惑,抓住歷史給他的這個難得的機會賭一把。而反對者的基本邏輯是,習近平不會這樣蠢,因為這樣的選擇只會令自己身敗名裂,遺臭萬年。

我以為第一個邏輯包含的對習近平性格的判斷比第二個更准確,也就是說,習為了賭歷史地位,會不惜身敗名裂,遺臭萬年。更何況不少人認為,不僅台灣人沒有為自由一戰的意志,美國人也沒有為台灣人的自由與中國開戰的意志,習近平確有不戰而屈人之兵的一定勝算。

如果這個判斷不錯,那麼用道義和利害來勸說習近平恐怕作用不大,我以為更好的辦法就是提出幫習近平名垂青史的替代方案。當然,鄉願和口號無濟於事,而必須是有實踐可能的替代想像。

事實是,歷史上中國的統治者多次因想像力不足而錯過了令人扼腕的機會,而今天的中國更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歷史性機會,習近平雖然感到了這一點,卻很可能像崇禎那樣,因想像力不足而留下千古遺恨。

現在很多人拿崇禎來影射習近平,並非沒有道理。因為習和崇禎面對的挑戰,都是大一統的政治秩序進入了高度內卷化的晚期。有人形像地把明末的政治生態描述為"君非亡國之君,而臣皆亡國之臣"。這種政治生態的一個致命邏輯,就是它的思想和權力鬥爭不能內生出有創制能力的政治力量。中國晚明士人的朋黨之爭,就是明證。但遺憾的是,當今中國大陸的知識人,並未能從晚明士人的悲劇中汲取到真正有意義的教訓,似乎還在那個古老的邏輯支配下,身不由主地重蹈晚明的覆轍。

在我看來,崇禎錯過的一個歷史性機會,就是遷都南京,內靠江南士大夫地方自治的能力以支撐危局,外借基督教文明的新理念和新知識以更新文化。這個路子,崇禎不是做不到,而只是想不到。如果他想到了,中華文明早已實現偉大復興,而今天的世界格局也會全然不同。

習近平今天面對的歷史機遇之好,其實並不比崇禎差,且實行起來,也更容易。原因無他,中華文明圈已經有了內生的創制能力。雖然中國大陸內部仍受到大一統的邏輯主導,發生了種種末世症狀,但香港、台灣乃至新加坡以及歐美和東南亞的華人,都在很大程度上完成了理念和文化更新。沒有他們的積極介入,文革災難後的中國竟能經濟崛起,完全不可想像。

問題是,大陸之外的華人,有沒有可能像參與中國的經濟制度改革那樣,參與中國的法治和政治制度的變革?我想這個問題本來是不言而喻的,但看來中國的權力精英再次受到了想像力不足的制約。

我有一個簡單的想像,那就是習近平請蔡英文研究台灣如何幫中國大陸穩健地推動地方自治和基層民主,請香港人幫中國大陸設計推進法治的路徑和步驟。我相信這樣的請求一定會得到兩地最積極的響應,因為沒有人比他們能夠更清楚地看到其中的利益和意義所在,也沒有人比他們更稱職地完成這一歷史使命。

此夢若成真,習近平何愁不能名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