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京評論】美中對抗新回合的策略分析

0:00 / 0:00

習近平一再推遲與特朗普會面的原因究竟是甚麼?我以為最重要的原因並非談判時間不夠,而是習近平不想給世界造成特朗普「完勝」的印象。習近平要告訴世界,尤其是告訴中國人,中美對抗的這個回合,中國不得不讓步,但讓步絕不等於認輸。為此,習一方面繼續兌現對美方的承諾,比如通過了新的外資法,另一方面,卻拖延「簽約」。看來,習的這一手特朗普沒想到,不過,他現在應該明白,兩國對抗的新回合,已經開始了。

與上一回合相比,美中兩國,特別是特朗普和習近平的博弈正在發生甚麼變化?我的看法是,無論是在國家層面,還是在兩國領導的個人層面,雙方都看到對抗的風險上升了。因此,特朗普和習近平兩個政治強人之間的博弈策略,都在調整。如果說上一回合是比誰更不怕衝突的後果,這一回合的策略,恐怕是要比誰更有耐心,或比誰更能沉得住氣。

習近平率先做這種調整的原因非常明顯,因為他在貿易戰開始時選擇的強硬策略讓他吃了大虧。習不僅低估了特朗普的「任性」,也低估了美國民意,包括低估了受損於貿易戰的農民對特朗普的支持,更重要的是,習近平低估了中國經濟下滑的風險,從而加大了貿易戰衝擊他權位的風險。問題是,習近平現在調整策略,在南海和貿易問題上對美國做出重大讓步,就一定能減少自己的風險嗎?或者說,習如何對黨內、對國內解釋自己的這種調整呢?既有今日,何必當初呢?

剛剛看到網上傳播金燦榮不久前在香港大學發表的演講。這個演講是在習近平在貿易問題上對特朗普做出重大讓步之後發表的,由於金燦榮是習的謀士,這個演講不僅反映了中共高層目前的思路,也是中共當局對那些支持自己反美的港澳人士乃至台灣人士對自己做出重大策略調整所做的一種官方解釋和宣傳。這是一個有很大煽動性、不僅有強烈民族主義,甚至有種族主義色彩的演講。演講的基本邏輯就是,由於中國實現了十億人口規模的工業化,並有機會在新的產業革命中處於全球領先或優勢地位,時間對中國有利,也就對中共有利。美國將不得不接受中國,也就是中共的世界老大地位,與之共存。這個大格局,決定了中共,或者說決定了習近平能夠等得起。這個報告同時也明確了習對美國的這樣一個威脅,那就是他將不惜與美國一戰解決台灣問題。

在這個格局下,特朗普為甚麼也可能選擇一種不那麼強硬的策略呢?他為甚麼不趁熱打鐵,迫使習近平做出更大範圍的讓步呢?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特朗普受到了越來越有力的國內政治約束,包括連任的需要,也包括民主黨在國會多數的壓力。習近平雖不會希望特朗普連任總統,但他也不會選擇拆特朗普的台,因為他已得到教訓,這只會增加特朗普「任性」帶來的風險。

那麼,既然習近平和特朗普都選擇更多等待或忍耐的策略,美中對抗帶來的總體風險是否會趨於減小?我的判斷是,未來兩年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看習近平能不能不僅穩住經濟,而且在地方和基層治理上有明顯改善。金燦榮對中共的治理危機只字不提,說明他對此並無信心。而恰恰是習近平治國無能,將不僅給美中關係的未來,而且給世界的未來帶來最大威脅。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