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一(14日),北京當局對浦志強案開庭審理。從2014年5月6日被拘留,到開庭這一天,浦志強在未被定罪的情況下被羈押長達587天。在此期間,當局耗盡了"正式起訴前的所有法律程序上的時限",結果是,只有七條共600餘字的微薄言論作為起訴罪證。浦志強在法庭上表示不認罪。他雖然"頭髮花白,瘦了許多",但"精神很好"。這說明,當局迫害浦志強的一個重要目的,也就是從精神上和人格上摧毀他的目的,完全沒有達到。而當局的另一個目標,就是羅織其他政治和經濟罪名的目標也沒有達到。
這樣一場較量,這樣一個結果,有什麼意義?有人說當局已經透過浦志強案達到了讓更多人閉嘴的目的。這其實是給當局"圓場"的一種說法。今天網絡上的言論控制,主要是靠技術手段,靠直接刪除。如果沒有這些手段,我們會看到更多人在"妄議中央",在"煽動民族仇恨",在"尋釁滋事"。這是中國網民人所共見的事實。
那麼,當局為什麼不橫下一條心,置各種法律時限於不顧,繼續迫害浦志強,直到他屈服。我認為一個明顯的邏輯,就是當局已經認識到,他們不可能摧毀浦志強的意志。在這種情況下,當局公然突破自己明文規定的法律程序來拖延此案,政治上不合算。當局的這種計算與"法治"沒有任何關係,而是與浦志強個人的影響力有很大的關係,與一年多來時局的變化有關係。
最近有機會從國內剛出來的人那裡,得知一些當局迫害維權人士的細節。正是從這些細節中,我認識到,當局羈押維權人士的一個核心的目的,就是要從精神上和人格上摧毀維權人士的尊嚴,讓抗爭者陷於恐懼,失去自信和互信。這其實也就是當年國民黨對付共產黨的那一套。這些細節還告訴我,當權者並不相信法治,也不相信人權。但是,這並不等於當權者毫無顧忌,因為畢竟中國和世界的大環境已經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
當局使用下流手段迫害維權人士的一大顧忌,就是怕這些流氓手段在司法和執法隊伍中氾濫失控,威脅到自己的統治。為此,當局組織了專門對付維權人士或政治反對派的職業化流氓隊伍,並盡可能讓這隻隊伍的"業務"與正常執法人員相隔離。當局這種既離不開流氓手段,又害怕流氓手段的維穩路線,是包括浦志強案在內的政治案件矛盾重重的重要原因。
浦志強案的一個重要意義就在於,它讓我們看到當局的這條維穩路線面臨難以克服的矛盾:沒有規矩的政治迫害會傷及自己,而立規矩的結果是束縛自己。更重要的是,在習近平四面樹敵的形勢下,"立規矩"會給極為不滿的官僚階層,用規矩來抵制"今上"製造各種機會。在羈押浦志強一年多的時間裡,辦案人未能"發現"新罪證,就有可能與此有關,當然也與浦志強本人的人格和影響力有關。我相信,浦志強的人格魅力和影響力,對辦案人會有很大影響。
影響力很大的浦志強不低頭認罪,加上習近平的威信不斷下降,令當局為如何"治罪"浦志強相當頭痛,這恐怕是週一未能當庭宣判的重要原因。當局需要從各方反應來決定如何"量刑",更重要的是,當局很可能要對浦志強做最後一次"工作",逼他以某種政治承諾換取較輕的"量刑"。
不過,不論當局如何"量刑",都改變不了浦志強案的這樣一個結果,那就是這個政治迫害案件讓習近平付出了重大的政治代價,而浦志強的政治影響力則因此案而大大提高。我相信,浦志強不僅在維權人士中有了更高的威望,他對體制內部人士的影響力也會因此案而提告。因為人們通過此案,有機會更深入地了解浦志強,知道在未來中國政治中,這是一個可能扮演重要角色的人物。
0:00 /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