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京評論﹕習近平改革成敗的關鍵是什麼?


2014.01.21

沒有人再懷疑習近平會不會改革,因為中國的情勢已經非常清楚,他不改革就是自取滅亡。那麼,習近平改革能成功嗎?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必須定義什麼是改革成功。如果按照習近平在三中全會給自己設定的改革目標能否實現來定義他的改革能否成功,我認為他不可能成功。不過,改革的成敗不應該這樣來定義。

我認為評價習近平改革的成敗,要看他為中國的改革力量創造了什麼樣的機會,包括為將來接替他權力的人創造了什麼樣的機會。在這個意義上,習近平應該是有機會的,主要原因有這麼幾個:第一,從未有如此眾多的人,對一國政治領導人的國內改革寄以良好希望。一方面,這是因為中國危機太嚴峻,另一方面,中國若崩盤,傷害的人太多。說得透徹一點,由於中國問題太多,太嚴重,包括習近平的潛在政治對手,也包括中國的競爭對手,都希望他成功,因為習的失敗已經不能給對手帶來真正的好處,而習的改革若取得實質進展,反而會給他的政治對手,給中國的競爭對手以機會。

對於習慣零和博弈思維的人,這個邏輯看起來不通,其實卻不難理解。雖然沒有人希望自己的對手太強,但在一定情況下,也不希望對手太弱。因為有時對手太弱會令局面失控,給自己帶來更大麻煩。這正是今天中國的局面。

習近平改革可能大有作為的第二個原因,就是他沒有太大的政治負資產,反而有父親留下的真資產。很多人相信,他會像其父那樣,做一個正直的政治領袖。也就是說,習近平有巨大的壓力要做好人,做好事,而不是選擇"我是流氓我怕誰"的邪惡立場。正因如此,儘管習已經暴露出不少認知方面的問題,比如他的歷史觀,人們還是不想放棄對他的期待。

第三個重要原因,習近平的信息條件是中國最高當權者不曾有過的。由於習近平集大權于一身,這個條件無論對習個人還是對中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有了這三個條件,習近平改革成敗的關鍵是什麼呢?我以為是他的溝通能力,尤其是與自己不熟悉,甚至不喜歡的人溝通的能力。從上台一年來的情況看,習的溝通能力比江、胡都強很多,否則他不可能有今天大權獨握的局面。

有幾件事證明習的溝通能力,一件就是三中全會以來他放棄了很多意識形態化的話語,放棄了隆重紀念毛澤東誕辰120週年。考慮到習一向比較喜歡意識形態話語,這個轉變顯然是有效溝通的結果。這說明至少在自己比較熟悉的圈子內,他是能夠被說服的。

最新一期《經濟學人》,評論了習近平第一次提出"要處理好維穩與維權的關係"。評論說這或許意味著他不再堅持"穩定壓倒一切",但也不能排除,這不過是一些學者和外媒的過度解讀。

在反腐敗問題上,習近平的進展超乎許多人意料。但反腐畢竟不能代替改革。除了決心大,習近平反腐之所以能打開局面,還有一個重大優勢,那就是他太了解這些貪官,知道他們的弱點。改革就不同了,涉及到許多習不熟悉的領域和人群,他的知識和理論準備顯然不足。這對習的溝通能力提出了真正的挑戰。如果習不能突破自己熟悉的圈子建立起有效的溝通機制,改革就很難破局。最近有報道說,在習擔任中央深化改革組組長後,開始召集八十年代參與改革的一些舊人。這個消息若屬實,說明他意識到靠現有的溝通機制無法推動改革。

不過,重招當年胡趙改革的舊部能否有效卻值得懷疑。八十年代改革領導人的難能之處就在於,他們非常開放,給青年人,包括大批體制外的青年人創造了機會。今天要想像八十年代那樣開放卻不大容易,這是因為,中國的官僚體制這些年來越來越封閉,以此來保護層層的既得利益。更不用說,體制內外已經有了當年沒有的緊張和不信任。

主政上海的韓正最近說了一句話非常到位:"選幹部不能只看體制內的人"。如果一些地方真能從體制外的青年人中吸納一批改革新銳,倒是可能有效地增強習近平與第一線以及與體制外溝通的能力。但如何突破目前封閉的官僚體系去發現和選拔改革者,本身就是一個難題。因此,看習近平的改革有戲還是沒戲,下一步就要看他能不能破解這道難題。

新增評論

請將評論填寫在如下表格中。 評論必須符合自由亞洲電台的 《使用條款》並經管理員通過後方能顯示。因此,評論將不會在您提交後即時出現。自由亞洲電台對網友評論的內容不負任何責任。敬請各位尊重他人觀點並嚴守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