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為什麼要把這兩件事扯在一起呢?因為這兩部戲都涉及到了當代中國的歷史,都具有一種超出娛樂和藝術價值的思想價值,都值得關心中國和關心歷史的人去細心品味。
從藝術形式和風格來看,兩部戲完全不同。《建黨偉業》是一部故事片,而《尼克松在中國》則是一部歌劇。《建黨偉業》是一部“正劇”,而《尼克松在中國》則是一部喜劇。從創作者身在其中的政治和文化環境來看,更是相差十萬八千裡。《建黨偉業》是生活在專制淫威下的中國藝人們一次罕見的大串連,而《尼克松在中國》則是生活在民主自由的環境下,具有“前衛”精神的美國藝術家多年打磨的精心之作。那麼,除了以中國重大歷史事件為題材這個共同之處,兩部戲還有什麼地方相通呢?我以為,兩部戲最重要的相通之處,就是它們都以藝術的形式,對現代社會玩政治的人進行了一次令人開心而又發人深省的揶揄。
歌劇《尼克松在中國》創作和演出的歷史已超過25年。經過數次公演和修改,直到今年2月11日,又在紐約大都市歌劇院對最新也是最成熟的版本進行了盛大公演。也許是天意,這一天正好是穆巴拉克宣布下台的日子。
http://www.pbs.org/wnet/gperf/episodes/gp-at-the-met-nixon-in-china/about-the-opera/1119/
這部歌劇是美國著名作曲家John Adams首部歌劇,也是他的成名之作。1985年,當出品人Peter Sellars突發奇想,向他提出這個創意的時候,他曾非常猶豫。而今天,《尼克松在中國》已經被權威的評論家譽為傳世之作。
這部歌劇的成功,當然不是因為創作者的政治勇氣。在自由的美國,拿政客“開涮”是家常便飯,要是光靠這一點,藝術家連飯都吃不上。創作這部歌劇的挑戰就在於,如何以最令人信服的藝術手段來表達現代人對人性、政治和歷史的理解。而由於尼克松訪華這個題材還涉及到歷史和文化背景與西方完全不同的中國,對創作者要求之高,實在超出一般人想像。令我十分驚訝的是,美國的藝術家居然能夠把握得如此成功。
這部歌劇以漫畫的手法,再現了中國那個荒唐的時代和那個影響深遠的歷史事件。作者既表達了自己愛憎分明的道德和政治立場,也表現了對人性的多面性和歷史的復雜性的深刻理解。而後者,正是許多中國的藝術家難以做到的。
《建黨偉業》的積極意義就是在這方面比過去有了進步。值得一提的是,這部片子並非和《建國大業》一樣是奉命之作,而是藝人們自己的“請纓”之作。我的解讀是,中國的藝人們趁拍攝《建國大業》,把過去被神話的中共領袖們演成“人”,著實把中共調侃和戲弄了一回,不僅商業上很成功,自己也玩的也很高興。嘗到這個甜頭,趁中共建黨90年大慶,藝人們又主動提出拍《建黨偉業》,而當局居然也就批准了。
明明是調侃和揶揄中共,為什麼當局要“裝傻”呢?這正是今日中國的奧妙所在。誰都知道,在普通中國人心中,中共形像早已“去魅”,只是官方的主流話語,還在上演“皇帝的新衣”。這種格局,為歷史片制造了巨大的商機。人們樂於在影片中看到“去魅”的歷史人物形像,了解更多歷史的真相。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cwNDk4MTg0.html
在這種情況下,藝人們如何給當局“留夠面子”就成為關鍵。對於主管官員來說,有了巨大的盈利空間,這個問題也就越來越“好說”了。
不過,以為中國影藝人僅僅追求掙錢和露臉,就太小看他們了。中國電影人正在成長和成熟。他們雖不可能用笑劇來譏諷中共,卻可以用“假正經”來揶揄中共。《建黨偉業》難免對歷史有扭曲,但這部電影會刺激許多青年人去思考,為什麼那個時代的青年人有自由鬧革命,為什麼今天的中共不許革命?在這個意義上,《建黨偉業》對歷史的積極作用會比《尼克松在中國》大,雖然它的藝術生命不會像後者那麼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