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京評論:政改僵局何時能破?

溫家寶在深圳關於政治改革的高調講話,把政改僵局何時能打破這個問題,擺在了中國公共話語政治的中心。連日來,中國的輿論和政治精英們紛紛各抒己見,論爭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是值得關注的一個重要現像。

胡錦濤9月6日在紀念深圳特區建立30周年講話證實了許多人的判斷,他絕不可能主動打破中國政改的僵局。但是,隨著中共最高權力的交替以及國內危機的發展,中國政改僵局近期有沒有被打破的可能呢?

獨立學者秋風在“

重提轉軌並論其可能性Opens in new window ]

”一文中認為,近期打破政改僵局既是可能的,更是值得全力爭取的。他的基本判斷是,幾年之內“各界精英必須作出重大政治決斷:要麼透過理性的協商、合作、選擇,打敗權貴資本主義和極端的政治原教旨主義,平穩地完成轉軌;要麼得過且過,聽任倫理、社會秩序潰散,政治秩序崩潰。”

秋風文章最引人注目和爭議的一點,是他特別強調了毛左派對中國未來的威脅。秋風顯然認為,中國嚴重的社會分化和危機,已經為一次大規模的毛左派革命創造了非常現實的可能性。

另一位知名的獨立評論人袁劍,也滿懷一樣的緊迫感。他在“

中國,將面對怎樣的未來?Opens in new window ]

”一文中寫道,“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未來幾年,將是中國新一代政治領袖能否擺脫體制慣性,創造奇跡的關鍵時段,也是我們觀察中國歷史走向的一個重要的時間之窗。”讓我驚訝的是,思維敏銳的袁劍竟然在文章的最後表達了他對胡錦濤的某種期望。他說,“出於歷史的逼迫,中國在胡錦濤時代出現重大轉折的概率相當之高。”也就是說,胡錦濤在完全退出中國的政治舞台之前,有可能被迫作出激烈的政治決斷,從而打破中國政改的僵局。當然,即使胡錦濤作出這種決斷,袁劍也並不樂觀。因為他認為“中國政治正在逐漸喪失和平政治轉型的條件。所有改革的經驗都表明,被迫改革的時候,總是領袖們最為脆弱的時候,利益集團最為瘋狂的時候,民眾最為暴烈的時候。”因此,袁劍與秋風對形勢的判斷大體一致,但似乎更悲觀。

著名政治異見者陳子明,以真名發表文章“重新凝聚改革共識”。開頭第一句話就是“中國改革的生死存亡,已經成為一個嚴肅的學術和政治話題。”陳子明也認為改革形勢嚴峻,他指出“現在,改革話語和改革陣營在大幅度地萎縮,還原派和革命派則處於咄咄逼人的進攻態勢”,但是,作為一個執著的鬥士,陳子明沒用任何筆墨對成敗作估算,而是向執政者提出了建立政治改革特區的具體主張,“在政治特區,可以考慮試行以全民公決的方式來決策。在全國範圍,推出任何新的改革舉措,都應當將草案事先公布,展開充分的討論,由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舉行公開聽證會,最後由最高權力機關來決策。”

我原以為,當權派不會理會改革派的這些呼聲,但這一次我錯了。本期《南風窗》發表了中央黨校教授辛鳴的文章“

推動中國政改的四大力量Opens in new window ]

”。處於“主流”地位的辛鳴教授對所有呼喚政改的人——從溫家寶到出租司機——都給予辛辣的嘲笑。

辛鳴認為,中國社會的階層分化,法治和技術進步,權利意識的覺醒正在推動政治改革“悄然前行”。那些對政改誇誇其談的人,不過是一種表演,一種時髦和一種發泄。文章說,“對於政治體制改革來說,自覺的決心與態度固然重要,客觀的‘不得不’更加現實和有意義”。也就是說,車到山前必有路,用不著你們來嚇唬當權者。

更深刻的是,辛鳴引了中共高官的一句話,“文化的改變至少需要60年,經濟體制變革需要6年,政治體制變革只需要6個月”。這讓我們看到了中國權貴可怕的政治哲學與內心世界。中國的專制文化確實是政治改革的一大障礙,但權貴勢力的態度是利用專制文化的惰性來綁架中國,而絕不尋求與反專制力量妥協的空間。這種態度雖不令人意外,但確實令人悲哀。因為這意味著只有社會代價極大的災變,才能打破中國政改的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