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京評論】顢頇"五毛黨"催生理性新中國
2014.11.25
上周重大新聞事件不少,從央行減息,到烏克蘭危機的最新發展,以至普京的困境,都很值得一評。不過在我看來,相比之下,沒有一個新聞事件比《遼寧日報》致信全國高校教師引起的反彈意義更重大、更深遠。因為此次事態的發展對判斷中國未來的走勢,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信息。
一段時間以來,不少嚴肅思考的人對中國的未來深感迷茫。中國究竟會向何處去,會不會走向黑暗,形成一種比較穩定的奴役制度,成為一個令人憂慮的問題。一些人認為一黨專制難以為繼的主要原因是經濟增長難以為繼。這個假設面臨兩個挑戰,第一,中國經濟減速,中共是否就一定混不下去?第二,若中國經濟崩盤,憲政民主是否就一定能走上軌道?要令人信服地講清楚這兩個問題,並不容易。
中國經濟高度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帶來的一個後果,就是中共政權在很大程度上綁架了世界經濟。也就是說,世界經濟對中國的依賴,能給中國失衡的經濟增長帶來某種慣性支持。最近各國央行先後再度放松銀根,以及中國大量傾銷鋼鐵,推動海外基礎設施投資,都是這種慣性存在的表現。當然,這並不等於中國經濟完全沒有崩盤的可能。問題在於,由於中共對社會自治的系統壓制,由於中國社會的長期潰敗,經濟崩盤必然伴隨著政治和社會危機同時爆發。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社會的自組織力量不可能在一夜間成長起來,這就會大大增加實施憲政民主的難度。因為憲政民主的重要條件,就是各種利益,包括地方、階級,以及產業和職業有一定能力實現利益表達的組織化和利益博弈的理性化。
正因如此,習近平大力反腐帶來了一種期待,那就是面對合法性危機的中共當權者會選擇理性的變革之路,創造一種有利於對話和協商的政治氛圍,讓文明的政治游戲得到發展機會。但無情的現實,一次又一次粉碎了這種期待。盡管如此,中國知識精英中選擇支持習近平的還是大有人在。這一方面反映了中國知識人迷戀"明君"的頑固傳統,同時也反映了這樣一種政治現實,那就是很多人看不到自下而上改革的力量和可能。
習近平不僅也看到了這一點,從而激發了他的"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而且,出乎許多人意料,他選擇了明顯具有"毛式"風格的政治路線和政治策略。習近平的想像力之所以令人大吃一驚,是因為人們以為這樣的選擇無異於政治自殺。從去年初的"南周事件",到後來的"七不講",直到系統打壓公知,圍剿南方報系,習近平不斷升級意識形態反擊戰。此次《遼寧日報》事件,是最新的一次升級,也是打擊面最寬的一次,矛頭指向了所有敢於在課堂上批評中共的高校教師。
這次升級,遭到了知識人的有力反擊,也引發了"五毛黨"更加瘋狂的攻擊。有跡像表明,"五毛黨"正在把這場鬥爭繼續升級為一場"砸飯碗"的迫害運動。一些直言批評當局的人士,已經遭到解職的懲罰。那麼,"五毛黨"的瘋狂,是否意味著習近平政治路線的成功和勝利呢?我並不這樣看。除了自由派知識分子面對高壓表現出來的堅定和冷靜,我認為更有決定性意義的是,沒有多少青年人支持習近平發動的這場意識形態鬥爭。這與當年毛澤東發動的文革形成了鮮明對比。你可以說,這是因為青年一代政治冷淡,我認為這至少證明青年一代對習近平的這一套話語游戲不感興趣。
這種情況讓我想到文革中出現大批逍遙派的那一段歷史,對今天或許有參考意義。經歷過文革的人都知道,沒有文革,難有後來的改革,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文革迫使中國人進行了一次規模空前的集體反思。沒有這樣的集體反思,改革是不可想像的。今天瘋狂的五毛黨,就如同當年掌了權的群眾組織頭頭一樣,以他們反智和反理性的言行,迫使每一個正常人去思考,這樣荒唐的事情為什麼會發生。這種集體反思對於推動歷史進步的作用,其實是非常巨大的。因為在一般情況下,這樣大規模的反思是不會發生的。
自九十年代中期以來,中國經歷了一段言論相對寬松的年代,習近平似乎下決心要終結這個環境。不論他能否做到這一點,他都無法阻止人們獨立思考,也無法阻止人們私下自由交流和交往。因此,中國人進行反思的信息環境是文革不能比的。如果說,文革的反思催生了改革,那麼,我們有理由相信,今天"五毛黨"的瘋狂,將有助於催生一個理性的新中國。